报载,京东集团主办的“京东文学奖”,不久前举办了颁奖典礼,有六部作品获奖。这一届评奖的总奖金,高达280万元,最高奖金50万元。大概是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之一。看了这则报道,当然令人高兴。为了鼓励文学创作,京东集团舍得花这多钱来评奖,这表明他们有眼光,有魄力,无疑值得点赞。
不过,点赞之余不禁也产生一些联想。如今对文学原创的奖励项目可谓广而又多。除了权威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之外,各地以地名或古今著名作家命名的文学奖,诸如紫金文学奖、路遥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等,恐怕不下几十种。现在又增添了雄厚资金支持的京东文学奖,即便是锦上添花,也表明文学创作受到广泛关注,这当然应予肯定。但我又想到,翻译文学,它也是文学体系中重要的部分。相比对文学原创不断扩展的奖励,而对文学翻译的奖励,就显得差多了。
首先,国外许多国家都设有国家翻译奖,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多年来我多次写过文章呼吁,先后商请季羡林先生撰文支持;替已故梅绍武等多位政协委员起草提案,向全国政协大会吁请;直到前年,还通过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俞可平,向主管部门吁请,可惜不知何故,均未实现。
其次,权威的文学翻译奖项太少。现在国内能够称得上文学翻译奖的,只有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和江苏省作协主办的紫金文学奖,这两个奖项中的翻译作品。但或因报名参赛的译作太少,或因佳译缺乏,评委意见难统一,以至这两个奖,都有出现翻译奖空缺。奖本来就少,再来个空缺,就难免减少了翻译作品获奖的机会。近年个别外国政府为了鼓励传播该国文化,特在我国设立以作家或翻译家命名的文学翻译奖,如傅雷翻译奖,由法方出资奖励,但其范国局限在法文译作,获奖面也很窄。至于中国译协主办的韩素英青年翻译奖,实际上只是翻译征文竞赛,还达不到文学翻译奖的要求。
第三,国内有些部门虽然也设有对翻译的奖励机制,但大多只针对特定的奖励对象。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出版政府奖,以及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每三年才评上几本翻译书,而且只是奖励出版社和责编。新闻出版署曾经委托中国版协外国文学出版委员会,主办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也是三年评一次,虽评出不少翻译佳作,但只是奖励出版社和责编,奖金还由各社自己出,译者只是名义沾光。即使这样,这项仅有的以翻译书为主的评奖,也于几年前被迫中止了。
近几年为了推动“走出去”,增设了几种对中译外译者的奖励。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主持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奖励外销图书的外国翻译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已签约出售版权的出版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持的“中华学术外译计划”,则主要补贴与我国合作的外国机构及外国译者。
列举上述状况不难看出,对我国文学翻译家的奖励,明显冷落了。不仅如此,现实中翻译家的劳动和知识产权,还屡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翻译被抄袭剽窃,本来就禁而不止,如今又加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各种“先进”的抄袭软件应运而生,更助长了翻译侵权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国家虽然规定外译中翻译稿酬标谁的上限为千字200元,但出版社出于成本考虑,至今实际上仍只付到80至100元。相比某些原创畅销书一字一元的高稿酬,翻译连零头都不到。
据我了解,国内文学翻译奖的奖金,前几年多为1万元,紫金文学奖本届的奖金有望提高。令人鼓舞的是,这次“京东文学奖”中,也有一本翻译书获奖,而且奖金要比以往高很多。表明社会有识之士,对翻译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这是好现象。为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走出去”加快步伐,除国家要加大扶持翻译工作力度以外,也呼吁有文化眼光的企业家,也能像京东集团那样,经商想着文化,盈利不忘公益,原创与翻译并重,为改善和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