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12日 星期三

    余音嘹亮尚飘空

    马延宗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12日   18 版)
    《圆梦之声》,王军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定价25元

        丙申年岁末开始到丁酉年正月,我有幸拜读了王军同志的晚岁之作《圆梦之声》的初稿。在此之前,作者还出版了他的回忆文集《走出大山》。

        王军同志是一位从基层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成长为兰州市的一名领导干部。他既有基层工作的经验,又有机关工作的能力。他勤奋、敬业、好学,并有创新精神,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善于独慎,能因势利导地开创工作新局面,是一位在工作中颇有建树并做出卓越成绩的公职人员。更可贵的是他勤奋嗜学,不但向书本学习,还能做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造就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并理论联系实际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带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文章。

        《圆梦之声》就是他毕生致力于各项事业的心声。内容涉及很广泛,从大的方面看,有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谈,有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论谈,也有忧国忧民方面的箴言。篇篇文章似声声激昂的呐喊,鼓起神气,排除艰难,奋勇向前,为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奋斗。洋洋20余万字,读后我情不自禁地在他的文稿旁写下了几句感言:“内容丰富、论理充分、论点高远、语言质朴、颇接地气。”读完王军同志的《圆梦之声》,掩卷沉思,我倏然想起了作者在其回忆文集《走出大山》扉页上的一段话:“仰首是春,俯首是秋,青春易逝,流年飞转,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说得好,事实亦然。《走出大山》里展示的王军同志从18岁至73岁这段岁月时空中不同时期的20个影像,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从一个充满稚气的童子逐步变成表情坚毅的青、壮年,一直到饱经沧桑的老者。岁月不留情,正如影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所唱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诚哉斯言,感同身受,王军和所有的人一样,他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不会永久留世,但那彰显出的“刘郎”才气,岁月是带不走的。王军同志的《圆梦之声》不同凡响,它不是一般口号式的政治说教,也不是东凑西拼起来的“官样”文章,它是作者历经数十年在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河中积淀的心声。他的自述文稿中有一段这样叙述:“人生不易,前进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会有坎坷和弯曲,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适意,会有料想不到的苦辣。我们无法选择也无力改变生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己,改变自己心灵的重量,给它加码加力,才能稳稳地站住脚,不被风浪吹倒打翻……”这是王军同志的人生感悟,一个没有经历过坎坷曲折并战胜艰难险阻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感悟的。

        通览王军同志的《圆梦之声》,就好像看到了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搏浪前进的弄潮儿。同时,从中也显露出他文采飞扬的才气。(读了他的这些文章,人们也许会发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事业中多么需要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公仆呀!”的感叹。)

        王军同志的这本集子取名为《圆梦之声》,既然是“有声”之作,我便借唐朝诗人赵嘏的一首诗结尾,“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愿王军同志的《圆梦之声》付梓后,以其嘹亮之声为党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