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

    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在宁举行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21日   07 版)

        五月的金陵,鲜花盛开,诗意葱茏。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支持、指导,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文投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的“2017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5月12—16日在南京隆重举行。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文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她说,扬子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诞生了灿若群星的名家巨匠,产生了传之久远的名篇佳构,孕育了悠久的文学传统和璀璨的历史文化。扬子江地区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地区,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扬子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里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策源地,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风向标,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场域。设立“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举措。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的宗旨:一是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充分运用江苏卓越的经济人文优势和显著的文学成就,运用南京古都名城的杰出魅力,搭建中外文学互动、文化互融、文明互鉴的新颖平台,打造高品位的文学名片、文化名片。二是以文学创造梦想为主旨,聚集中外作家,通过交流、研讨、切磋,共同塑造文学新高度、奉献精神新产品。三是以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主导,通过著名作家和广大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学鉴赏,让文学走进民众、走进生活,从而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升城市的文明品质。同时通过出版机构和作家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江苏文学、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出席嘉宾】:来自国内外的近50位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评论家,近100位江苏中青年作家以及国际文学之都的城市代表等。

     

        【活动安排】:在作家周为期五天的时间里,主办方在校园、社区、图书馆、广播电台等共举办了21场包括论坛、讲座、对谈、演讲、朗读等活动。

     

        【读者现场参与】:近万人次读者参与作家现场活动。

     

        【网络直播参与】:近5万听众收听电台直播,近10万观众参与网络直播并互动。

     

        【网上读者关注】:超千万读者在互联网上浏览和关注作家周信息。

     

        【媒体关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卫视、江苏文艺台、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中青网、凤凰网、荔枝网、新浪、腾讯、搜狐、交汇点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道作家周开幕式盛况和各类文学活动以及著名作家的专访。

     

        出席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的中外著名作家有:勒·克莱齐奥(法国)、菲尔·克莱(美国)、珍妮特·温特森(英国)、尤里·波里亚科夫(俄罗斯),中国作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方方、叶弥、毕飞宇、刘醒龙、迟子建、余华、苏伟贞(中国台湾)、阿来、陈应松、张炜、李洱、苏童、范小青、欧阳江河、周梅森、赵本夫、格非、韩少功、鲁敏、舒婷、储福金、雷平阳、跳舞。

     

        出席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的评论家有(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尧、王侃、朱晓进、刘川鄂、杨扬、何平、何言宏、张学昕、张莉、陈仲义、罗振亚、季进、郜元宝、洪治纲、贺仲明、黄发有。

     

        新媒体创新激发文学发展活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不仅是江苏文学的一个品牌活动,也是中国文学一张有影响、有特色、有含量的学术名片。首届论坛的主题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现状与走向”等五个专题,第二届论坛的议题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理想”,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这些都与中国的文学发展现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既体现了对文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也表达出对于新的文学现实的担忧和焦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发展,文学如何实现自我的创新和突破,文学的未来究竟在哪里,都是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论坛的讨论中,专家们认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文学本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文学主体的“人”以及人的情感、体验、审美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评论家洪治纲认为,新媒体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工具,其实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这个东西可能会对未来的文学提出很大的挑战。洪治纲近几年一直在关注海外华文,他认为过去的怀乡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现在青年一代人,包括严歌苓这一代作家,对于怀乡的主题已经非常淡漠了。他认为,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时空观念的改变,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影响,但这未必是文学的悲哀。

     

        “时代在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在变化,文学的表达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新媒体无论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只是为作家重新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和可能性,未必会颠覆我们文学发展的方向。”洪治纲表示,新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技术性的时代,或者说第三次人类革命时代,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文学的快速变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媒体创新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体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文学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文学的IP热潮加快了以文学为内容的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但是,从总的趋势来说,近年文学领域一方面出现了媒体创新的繁荣,另一方面文学内部的创新却相对冷寂。

     

        他说:“如果过分强调媒介技术变革和生产流程给网络文学带来的新的形式特征,那无疑会抑制乃至伤害其文学性,这样的网络文学必然逐渐远离文学,演变成高度技术化的文化产业。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将网络文学从当代文学整体中割裂出来,在封闭的结构中突出其网络特质,很容易忽略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媒介互动,也容易将新媒体时代文学的普遍特征简约为网络文学特有的审美品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中的文学创作具有了新的特性,譬如写作与传播的交互性、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另一方面,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文学的通俗性、娱乐性、商业化、跨媒体性被不断放大,并且被从业者视为突出纯文学的包围圈的制胜法宝。”黄发有认为,媒体创新确实激发了文学发展的活力。但是,文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裹挟着前行,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学内部的创新,改变文学创新相对滞后的局面。

     

        文学立场的抉择,要以人民为中心

     

        在谈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学研究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文类边界逐渐模糊或者说兼容,文学文本本身的特性被消磨、遮盖。视觉文化与文学的融合,也给文学传播与研究带来巨大的影响。以往有太多文学与视觉手段联姻的生动案例,比如电影,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视觉成为一种巨大的存在,不极为重要的手段,文学与视觉文化的融合,其复杂性早就超越了传统的关系。在新媒体,尤其是视觉手段的渗透下,已经改变和更新了“文学”概念、“文本”概念,以及它与诸如文化、都市、全球等概念的协商对话关系。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指出,新媒体时代,是“人民”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时代,又是“人民的名义”泛滥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既为每个人带来了迅疾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同时这个“网”也很容易曝光每个人的隐私,而这又与现代人扩张个人空间的诉求,与人们对消极自由精神的追求背道而驰。这样就带来了一种普遍的分裂性现象。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真实,出现了越来越倾向于完全分裂的现象。以“人民的名义”就这样崛起了。就像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说的,在高育良的嘴里,人民早就失去了内涵,而只是一个名义。

     

        既要呼应时代,也要坚持自我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觉得,向后还是向前?新媒体时代作家们的文学选择面临挑战。就像登山索道的出现,使我们失去了徒步登山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接近消失,也就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学中很重要的送别、相思等主题。如果失去这些内涵,文学很多本质的东西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新媒体对文学冲击的效果在今天已经相当明显,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来。这是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面对这样的趋势,文学如何选择?贺仲明说:“大部分作家会选择向前,去迎合新媒体的时代。换句话说,就是改变自己,适应新媒体的需要。包括改变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方式,等等。事实也是如此,年轻作家在追随时代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创作题材、文学形式,都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科幻、网络、绘本等文学的盛行,传统纸媒文学市场不可逆转的萎缩,年轻作家集体性地撤离传统文学题材领域,转向玄幻、盗墓、青春等,都是其典型表现。但是也有坚持者,向后的坚持。”

     

        贺仲明说,许多作家,特别是一些“50后”和“60后”作家表现出对现实较强的批判精神,拒绝网络化等新媒体文学的特征和倾向。这当然值得肯定。文学应该坚持自我。这是最重要的原则。文学内在的精神、理想蕴含其中,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就不再是真正的文学。或者说徒具文学之外表,而无文学之实质。但是,最理想的方式也许不是简单的向后,不是固守传统,而是需要在坚持文学基本原则的同时,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换言之,既发挥传统文学的优势,又吸取新媒体的某些特征,在发展中坚持和完善。

     

        处在大变革的年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新现实”,生活所制造的新闻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而如何通过作品回应新的现实、新的情感、新的诉求,重新理顺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则成为对作家的重大考验。文学与媒体相伴而生,今天所说的文学融入新媒体,绝不是为了印证新媒体传播功能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而是借助这种先进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文学自身的功能,获得文学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需要警惕的是,从总的趋势上来说,近年来媒体创新呈现出繁荣的趋势,从而产生了对文学的推动力,但作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可能性并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学内部的创新。

     

        “归根结底,唯有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中外文坛更是人才辈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文学的环境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新面貌、新变化、新要求,本届论坛“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的论题恰逢其时。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总结了此次议题包含的几个关键元素。

     

        首先是时代。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个伟大事业的实现,需要文艺园地的百花竞艳,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文学工作者大展其才,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第二是新媒体。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加速了文学生态的变化发展。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渠道与工具,更成长为一种势头强劲生生不息的力量,助推大众投身文学的洪流之中,驱动着文学创造力的健康提升和文化共同体、文学新世界的积极构建;第三是抉择。文学的选择应当是进步,文学的选择应当是创造,文学的选择还应当是联合。如何应和时代之声、利用新媒体之便、实践文学抉择之路,归根结底,唯有创新,是本次论题中最重要的元素。当代的作家和评论家,或老骥伏枥或风华正茂,都当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并不断锻造创新的能力,灵窍于心,运文于笔,奉献出有情怀、有温度、有新意的精湛之作。

     

        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应既有“逐流”又有“坚守”。南京大学教授朱晓进表示,我们所期待的文学与新媒体的关系是:第一,文学应该从新媒体发展中汲取新知识、新体验、新灵感和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新媒体事实上已经并正在改变着包括作家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改变,也已经体现在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新媒体发展中所彰显的新知识、新体验、新灵感、新理念、新思维或多或少正在融入作家们对生活的思考中、对作品的创作中,正越来越多地给文学带来新的元素;其次,文学应该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利用好新媒体这个传播平台。文学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更与文学对媒体特征的把握和利用程度相关。文学的新时代,是与媒体的新时代相伴而生的。文学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等特点,来提升文学的传播能力,拓展文学的受众面,强化文学的影响力;第三,文学应该探索能够适应、融入、驾驭新媒体,并形成文学的新的生产、传播、接受的方式。文学批评在这方面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接受,多少会使传统的面对文学纸质文本的鉴赏时所特有的静思、默想、体察、品味等独特的妙处大打折扣。静思、默想、体察、品味等文学欣赏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读者与作者的一种对话,是读者参与创作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享受新媒体提供的文学接受的便利的同时,文学应该思考,如何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文学纸质文本欣赏、接受过程中的美妙体验。显然,文学在新媒体环境应该创新生产、传播、接受的方式;第四,文学要在新形式、新文体、新表述等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创制。文学创作在这方面应该勇于先行先试,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上要勇于先行先试,努力成为新媒体潮流中的弄潮儿;应该秉持新媒体时代的新理念、新思维,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既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找寻更大市场,为作家个人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也为整体文学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推波助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