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弘扬中国精神,砥砺国人志气

    ——我看《中国红旗渠》

    何弘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14日   08 版)
    《中国红旗渠》,郑雄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45.00元

        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媒体曾经报道,卫星发现中国的太行山上增添了一条“水长城”。至此,一个水利工程闻名世界。而在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红旗渠不是一般的山涧水渠,它是一条生命之渠。

        不了解红旗渠的,从以下这组数据便可想象它于当地人的意义:

        红旗渠所在的河南省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地步。

        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以纪实手法为我们全景再现了林县人民几乎是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修建红旗渠的生命历程。这本书的主题与思想分量,与红旗渠的不朽价值与伟大精神颇相匹配。为撰写这本书,作者翻阅了古今中外的相关史料及论著五十多部,踏遍了林州的每一条山脉每一道沟壑,深入了解这块土地的水文地理、前世今生,并在全面实地调查和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这部细节扎实,读来震撼人心的《中国红旗渠》。

        从元朝的天平渠、明朝的谢公渠、抗战时期的抗日渠,以及黄华渠、永惠渠、新民渠、建民渠、爱民渠等等,这些渠,从古至今无一不是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状况而奋争不息的历史证明。而修建红旗渠,规模更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相对于林县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实在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数字。林县人民的英勇不屈与生存智慧,正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的形象写照和最好诠释。《中国红旗渠》不仅是对修建红旗渠这一人类壮举的还原与揭示,更是弘扬中国精神、鼓舞国人士气的一曲赞歌。

        早在1957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口号。1960年,正是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林县人均每天只有半斤粮食,吃不饱肚子。“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是其生活写照。红旗渠的修建工程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原始劳作方式,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经十年如一日的奋力拼搏,“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最后修成了高4.3米,宽8米,设计引水25个流量,单是总干渠就有70多公里的生命之渠。在这本书中,林县人民拼却全力改变自己生存境遇的不屈信念力透纸背,书中所展现的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也令人击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修建红旗渠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有汗水与血泪,也有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那些亲历者的付出永远值得人们铭记。红旗渠总指挥杨贵,置生死于度外,以经受过战争考验和革命历炼的大无畏精神,深信“引漳入林”工程是造福于人民的,他带领林县人民以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与天叫板,与林县人世世代代既定的命运叫板,最终人定胜天。杨贵这种百折不回的坚韧,表现出来的正是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谋利益的高贵品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通林县人也一样有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书里有这样的细节: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工地牺牲后,张买江的母亲又把张买江送到工地,让他继承先烈遗志,直到把渠修成。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也让我们马上想起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说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种精神,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传承的真实案例。这种精神重如千钧。当渠水引到村上时,张买江的母亲在挑了第一担水时,嘴里喊着:“运仁呀,不要惦记了,大儿子把水给带回来了!你再也不用惦记咱这儿缺水了。”张买江母亲地母般的奉献精神,也令人感喟深深。人心齐,泰山移。有这种拼命、忘我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书中这种令人泪湿和动容的细节俯拾皆是。

        《中国红旗渠》还有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有时候,一图胜千言。50余幅珍贵的图片,定格了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也生动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流金般的人与往事,让读者触摸到那些奋斗者曾经的脉搏与心跳。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完成的人类杰作。这条水龙解决了林县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且引来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和景仰,红旗渠早已成为自然和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赞叹不已。《中国红旗渠》以它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字让我们看到,红旗渠精神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将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到红旗渠的现实图景,从中原人文精神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中华儿女赓续的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系。《中国红旗渠》通过书写红旗渠的不朽价值,彰显的,正是中原人文精神及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中国红旗渠》不仅是对一个人类奇迹的赞歌,更是对中华儿女的创造精神与生存智慧的颂歌;是对干群一心、其利断金的生动诠释,也是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呼唤与张扬。于当下人而言,这是对中国精神的时代书写,也是对中国梦的虔敬表达,值得每一个国人从中感受那一腔热血与熊熊的正能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