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久远流传的精神资源

    ——评纪实文学《中国红旗渠》

    孟繁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14日   08 版)

        红旗渠,是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到1969年历尽十年时间完成的人间奇迹。这个奇迹不仅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反响。建渠以来,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国际友人包括外国元首前来参观访问,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因此,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个奇迹的诞生及其过程,必然也是文艺创作丰厚的资源。从1970年的大型纪录片《红旗渠》开始,一直到刘法修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渠传》、杨林编剧的话剧《红旗渠》等,文学艺术家对红旗渠的书写和创作一直没有中断。现在,郑雄的纪实文学《中国红旗渠》,让我们有机会全景式地看到了红旗渠从修渠缘起,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修渠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精神意志,以及红旗渠建成之后深远影响的全过程;同时,我们也从另一方面体悟了“红旗渠精神”建构的合理性和当下意义。

     

        《中国红旗渠》从“一万年的对话”写起。或者说,从远古时代开始,林县就是著名的缺水地区。而“大道在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作家曾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年大年三十,虽然缺吃少穿,但年还是要过的。一大早,年过六旬的桑林茂老汉就起床了,他沿着那条崎岖的小路来到黄崖泉。等了一天,终于轮到他接水。接好后,他挑着满满一担水小心翼翼往家走,唯恐有一点点水洒出来。天快黑了,他还没有到家。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出来接他。儿媳妇孝顺,从公公肩头接过了担子。天已经黑了,路又不好,加上王水娥是小脚,她刚走几步,一不小心,把一担水洒了个精光。

     

        ……全家人倒是没有谁说一句埋怨儿媳妇的话。相反,还宽慰她:先向邻居借点水用,明天再去挑!只不过,没有水的除夕夜显得更加黑暗难捱。

     

        就在婆婆把饺子包好,准备下锅时,发现王水娥不见了。

     

        找来找去,发现她吊死在新房的房梁下。

     

        这个因水而发生的惨烈故事,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年轻的王水娥,生活刚刚开始就结束了。这个故事也从一个方面表达了水与林县人民的关系。因此,当林县人“组织起来”,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时,不仅得到了林县人民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支持。邓子恢、朱德都曾关注林县红旗渠的事情,连毛主席都曾亲自过问过。当然这些还都是红旗渠修渠的序曲。

     

        作品的主体应该是“燃情岁月”部分。所谓“燃情岁月”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作品充分表达了那段岁月红旗渠修渠人的精神世界。1960年到1969年的十年间,应该是我们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更严重的是,修渠需要的资金,国家只给一千万元,不到需要资金五千八百万元的百分之十五。其他都是地方自筹。在那个资金困难、粮食困难、生产资料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该是用怎样的勇气和决心战胜了这些?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确实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下编“探访红旗渠人”,是红旗渠的“英雄列传”。它讲述了县委书记杨贵,特等劳动模范任羊成、李改云、张买江,普通劳动者郝顺才,以及红旗渠人的后代申兰英等。这些英雄传记或是还原了当年的英雄壮举,或是讲述了英雄后代传人如何继承红旗渠精神、勇于创业的事迹。这些事迹或感天撼地或朴实无华,但是,对正在追求或实现中国梦的整个民族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红旗渠》是对红旗渠的重新书写,当然也是对“红旗渠精神”的再度弘扬。在我看来,诞生于“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红旗渠,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对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改变的意义,这个意义当然也重要无比,但是更重要的,是超越了林县地理区域的人文和精神价值。四十多年来,红旗渠精神一直是鼓舞、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民族复兴的重要的精神资源。作为那个时代战天斗地的文化符号也许已经过去,但是,伴随它兴起的那种精神永远不会成为过去。而且,在不断的讲述、建构的过程中,红旗渠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久远地流传下去。这也正是《中国红旗渠》的价值之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