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时间,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终于写完了自己的一部重要作品《花儿与歌声》,期间,经历了写完、搁置、不满、重写的过程。这是他多年积累和沉淀的喷发。
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精品力作稀缺,是儿童文学界、少儿出版界经常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关于边缘儿童的写作,好作品不多。究其原因,可能还是源于儿童文学作家对这个群体的生活相对比较陌生。同时,儿童文学十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感觉上好像比较特殊的现象,对城市儿童关注比较多,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塑造得比较多,对农村留守儿童描写得不多。作为最需要关注和关怀的一个群体,乡村留守儿童缺失了最重要的父母之爱,看不见榜样,朝前行走的步子是杂乱无理、没有方向的。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在文艺创作中的“失语”,无疑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缺憾。
孟宪明多年来一直在生活的底层体验和耕耘,《花儿与歌声》不但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同时也是一部理想主义颂歌。作品把美好与善良、渴望与理想交织在一起,没有过分渲染留守儿童的苦难,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有花朵在盛开,在城乡二元分离的大背景下,看到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这更是孟宪明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
文学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惊艳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花儿与歌声》展现的,正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厚重诗篇。
民俗其实是有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的。作为一位功力深厚的民俗学家,该著还展现了鲜活的乡村生活画面和记忆,对于民俗文化根脉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