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国民时代函授课本的范例——《开明国文讲义》

    刘真福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14日   14 版)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2015年,该课题顺利结项,学术成果将陆续整理推出,以飨公众。

     

        这套初中语文课本的编写与开明书店创办的函授学校有关。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燃烧到上海,当地失学青少年越来越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坐落在上海城区的开明书店决定开办函授学校,帮助青少年自学普通中学的课程。1933年夏,函授学校开始招收学生,先试着办初中班,以半年为一期,一年半结业,学费18元,进度比普通中学快一倍。每月发给学员讲义和作业本各一册,作业本配合讲义,分练习、笔记、质疑3部分构成。如果学员要求批改并答复,得另交批答费,也是一年半18元。两项费用加在一起共36元,仅为当时私立中学的初中3学年所收学杂费1/6。后因教师人力不足,等到一年半的讲义出齐之后,函授学校停止招收新学员。于是将零散的讲义合编成3册《开明国文讲义》。(参见叶至善为“讲义”写的《重印后记》)

     

        《开明国文讲义》的编写者共4人: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和陈望道,是当时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前三位是当时开明书店编辑所的课本编辑,他们邀请了复旦大学任教的陈望道参与编写,也是函授学校批改学生作业的讲师。

     

        当时开明书店先后出版中小学课本不下10种,而供青少年自学用的课本仅此《开明国文讲义》一种。它是当时语文教育家们探索语文课本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结晶,其价值一方面在于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自学,一年半学完三年初中的语文课程,另一方面在于课本编写理念、编写体系的创新——它之前有王伯翔编写的《开明国文读本》,它之后有夏丏尊、叶圣陶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它在设置单元教学、建立语文知识体系、完善助学系统等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在中国现代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和出版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开明国文讲义》的最大亮点是创建“开明系”语文课本“文选—文话—文法”的三“文”体系,这既是对《开明国文读本》旧体系的终结和突破,又是对《国文百八课》新体系的先行试步。

     

        文选系列

     

        从课本内容的分布看,文选占优势,文话、文法处次要地位。全套3册课本有131篇课文、29篇文话、24篇文法、12篇文学史话、12篇修辞,也就是课文131篇,知识短文77篇。可以看出,这套课本以课文为主,以知识短文为辅,学课文与学语文知识相辅相成,或许是出于方便初中生自学的需要。

     

        这套课本文选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体文、文言文。语体文有散文、随笔、杂感、小说、传记、书信、科技小品文、新体诗和新戏剧等,文言文有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古体诗词和旧戏剧等。语体文全是报刊时文,文言文全是经典文。其中值得关注和称道的是语体文的选择,课本选编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众多优秀作家仍在探索之中,大量优秀的作品还没问世;再有,新作品刚发表,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难以看清哪些将是传世名作。但即使如此,仍没有消减课本选编者们发掘经典课文的热情。

     

        编写者都是当时领风气之先的行家里手,显然是带着进步的眼光来选编时新文章的。许多课文渗透着自由、独立的思想,散发着新时代的气息。例如胡适《新生活》开启人们对新生活的思考,提出“我希望中国人都能做这种有意思的生活”;蔡元培《文明与奢侈》引发读者对文明的审视;汪长禄《致胡适书》和胡适《答汪长禄书》则宣示着自由争鸣的时代风气;周作人《乌篷船》抒写心灵的自由;谢雅逸《作了父亲》倡导符合人性的生活理念:“使我们的宝宝在肉体和精神各个方面健全起来,让她做一个自由人,做一个勇者。”这些积极进步的作品入选,表明选编者们力求通过语文课本、语文教学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的新人。

     

        这套课本的文言文的选编也值得关注。文言文颇显强势:第1册52篇课文中有18篇文言文,第2册44篇课文中有38篇课文言文,第3册35篇课文中有33篇文言文。3册文言文总数为89篇,占课文总量68%。等到夏丏尊、叶圣陶后来合作编写《国文百八课》时,文言文比例下降了。可见《开明国文讲义》仍是开明人编写中学语文课本探索过程中的产物。

     

        文话和文学史话系列

     

        所谓文话都是知识短文,也就是编写者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文体知识和文章作法知识。短则六七百字,长则三千字。

     

        第1册文话共18篇,有关文体知识的11篇,有关文章作法的7篇;第2册文话共11篇,有关文体知识的3篇,有关文章作法的8篇;第3册名为“文学史话”,即从《诗经》到“文学革命”共12篇。文话与课文之比为1:4.5,也就是平均每隔4.5课就有一篇文话。

     

        再细加分析,第1、2册的文话共29篇,其中文体知识短文14篇,约占50%,常用的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基本都涉及,如记述文、叙述文、解说文、议论文、小说、新体诗、寓言等。此外,常用的文章作法也多有涵盖,如描写、抒怀、用典、文篇的组织形式、文字的品格、文字的分类等。甚至还有“写出自己的东西”,鼓励初中生有创意地表达,非常难得。

     

        如此看来,课本对初中国文的文章读写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又粗略的介绍,或许编写者认为这些是函授初中生理应具备的国文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第3册文学史话梳理了中国文学史,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加以描述。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个亮点,因为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步地粗浅地了解中国文学史,终生受益;相比之下,当今的初中语文课本有意回避文学史知识,或许是一大缺憾。

     

        文法、修辞系列

     

        全套课本的文法共有24篇,都在第2册。文法篇数多于修辞一倍。

     

        文法讲解词、短语、句子等内容,修辞主要讲解修辞的性质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格。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心拣选相关知识,不求全尽,只管常用,又以最浅近的语言表述出来,非常实用。所用语料全来自课文,给学生以熟悉的感觉。“编辑例言”说:“这两部分注重理解和实用,竭力避免机械的术语和过细的分析,务使读者修习之后,对于语言、文字的规律具有扼要的概念,并养成正确地、精当地发表的习惯。”这里“实用”是关键词,轻理论,重实用,养成习惯。

     

        例如第1册文法一《词性的辨认》开篇有这样的话:“一篇文章由若干句子连接而成,一句句子由若干字连结而成。但这所谓字并非只是一个一个的单字,例如……”下面举例说明,而后说:“一句之中字数不一定就是词数,故严密地说,句不是由字连结而成,乃是由词连结而成的。”道理非常浅显,用语非常平实易懂,而且多用课文语例加以分析,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学来接受。

     

        解题、语释和练习

     

        解题包括作者简介和课文说明,其实就是后来的语文课本注释①的雏形。各课的作者简介详略有所不同。当时在世的作者从略,仅述其籍贯和作品集,不管其名声多大。如介绍《寓楼》作者:

     

        叶绍钧,字圣陶,现代江苏吴县人。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短篇小说有《未厌集》等,童话有《稻草人》等。

     

        非常简略,要言不烦。但介绍古代作者时稍详细些,在述其籍贯、作品集外,还列举其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如介绍《画记》的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昌黎人。曾举进士,做过吏部侍郎等官,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魏晋到以前,文章多偏重词句的美丽,成一种“骈文”,而缺少内容。他便起来提倡散文,矫正这种风气。所以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著作有《韩昌黎集》。

     

        一方面很简略,只选讲作者最重要的经历,并简述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顺带着讲一点文学史小片段,让学生开阔眼界。在语言表达上,是平实而亲切的,体现编写者对学生亲切施教的良苦用心。相比之下,当今的教科书则只求简略,不像这样涉及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如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马说》介绍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简则简矣,信息量太少。

     

        至于介绍外国作者则更繁多,长达数百字,不复述其例。

     

        语释相当于现代语文课本里的语词注释,也就是注解课文中的难词、难句的意思,并给难字注音。《开明国文讲义》创立语释体例,远胜于《开明国文读本和》《国文百八课》,与现代语文课本无异。只是它的语释只释义,不注音,是一短处。例如第1册《红楼梦》中节选的《王熙凤》的一个语释:

     

        〔思忖〕心里暗自思量推究。

     

        释义没问题,但学生不会读“忖”的音,还得自查字典,或由老师指导读音。

     

        练习非常少,只在文话和文法后附其一二。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话和文法是“讲”,后面的习题是“练”。这些练习题是针对文话、文法所学知识的巩固训练。其中文话练习值得关注,都是写作题,紧扣文话的话题学以致用。如第1册3个文话练习题:

     

        “一、记述文”练习题:试自拟一题(一个或多数的人或物)作一篇记述文,依着自己对于该题材分部看认的次第分部述说。

     

        “六、解说文”练习题:试就“函授讲义”这一题,作一篇解说文。

     

        “一〇、写境”练习题:假如记述群众大会场的情况,写作目的在表出会场中的热烈空气,试问哪一些材料是你预备取的?

     

        完成这些作文题,都必须依照文话中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从“学—用”这意义上说,课本的编写逻辑还是比较严密的。

     

        如果说文话练习趋于宏观,那么文法练习就趋于微观了。例如第1册“文法三、句子的各类与构造”:

     

        练习一 试把下列各句区分为主辞宾词二大部分:

     

        海公公的房子是一个又大又深的宫。

     

        他正同他的哥哥姊姊在屋子里游玩。

     

        平常起的很早的秦还是睡着。练习二 试把下列各句删去其附加部分,但留其骨干:

     

        他在狡狯的脸上现出亲和的微笑。

     

        那时在塔院下所见的浮若亲和的微笑和狡狯似的面貌,不觉又清清楚楚的再现在我的心眼的前面了。

     

        练习三 就句的骨干说,下文中略去主辞的地方共有多少?试一一辅入。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是滔滔不竭。

     

        这些练习并不难,可容易出小错(例如“练习三”),完成它们就意味着掌握了句子构造知识。

     

        以上仅是针对课本里的练习而言,与课本配套的还有练习册,与学课本相配,只是现在无从看到。

     

        总之,构成《开明国文讲义》的三个系统,即文选(课文)系统、文话(文章读写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系统和文法修辞系统,是精心构想、有机组合的,表明那时的编写者已经自觉地探索现代语文课本的生成规律。三个系统分布于各册,前后有连续性,各自循序渐进,又聚合在一起,形成三条编排线索。如果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套知识型课本,或者说是一套以文章读写知识和文学知识为线索编写的课本。相比之下,先前的《开明国文读本》仅是选文的直接堆放,其编排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显得简单而粗陋;而此后的《国文百八课》则在这套课本的基本上臻于完善,成为现代中学语文课本之经典。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便按当代眼光来看有这样那样的不成熟之处,但是它的大框架搭起来了,各项要素齐全,深浅难易适中,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它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函授课本。

     

        (本文作者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