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刘巧芝:城市务工者与读书结缘靠写作提升灵魂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31日   07 版)
    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刘巧芝从小迷恋读书,高考落榜后,她在辛苦劳作、打工中体验磨砺,感悟人生,通过书写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表达对梦想与希望的不懈追求。她坚持直抵底层的写作,每一部作品都像一场旷日持久的跋涉,每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文字时,她就变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刘巧芝,从小就迷恋大人手里砖头一样的厚书。但那些书在白天轮不到她看,只有到了晚上,家人都进入梦乡后,她才能凑近一盏如豆的煤油灯,似懂非懂、如饥似渴地默读。她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时常是班里同学争相阅读的佳作、老师讲评的范文、学校版报的头条。随着阅读层面的拓展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她萌生了走文学之路的念想。

        不幸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刘巧芝以5分之差落榜。在父母拿不出复读费的情况下,她像父兄及所有农家子女那样,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这段时间的磨砺,使刘巧芝对生活与文学有了深刻的感受与认识。她以自己高考落选及同龄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探险》。小说通过3个农村女青年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的际遇中,或走出了困惑,或不懈地追求理想,或难逃宿命安排的曲折故事,讲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梦想与希望;另一部中篇小说《麦收时节》,也是刘巧芝对那段农村苦寒生活的真情抒写。

        1989年,刘巧芝结婚之后,与普通农妇一样,田间劳作、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养鸡喂猪……居家过日子的杂七杂八,刘巧芝每样都身体力行着。尽管如此,执拗的她依然不改初衷,继续挑灯夜战“爬格子”,写出许多“清新优美、短小精悍,轻松澄澈如山涧泉水,极富音乐感的”文字。1998年秋天,刘巧芝和丈夫辛勤耕耘的3亩丰收在望的麦田,被一场百年不遇的雹灾击毁。她举家西行,落足乌海,开始了坎坷的打工生涯。劳作之余,她不断写作,给乌海《北方作家》《乌海日报》副刊投稿。

        身在异乡,写作是她排遣乡愁的方式。每天除了出去干活和一日三餐的打理、洗洗涮涮,其余的时间她都用来写作。很多时候,她的作品都是在正面有打印的文稿、背面依然洁白如新的A4纸上完成的。这是她从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纸中挑出来拿回家的。

        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间,她又创作了约22万字的长篇小说《猫眼》、中篇小说《林婵》以及短篇小说《丁香之死》《花落花开》《城市里的穷人》等。

        2005年,她结集出版了15万字的散文集《伴你到天涯》。同年,她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2009年,刘巧芝通过有20多万字公开发表作品的审查和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的两项初选,又经过3小时的严格考试,终于在全区300多名中青年作家中胜出,成为内蒙古大学2009级文研班脱产深造的30名汉文作家学员之一。2015年,她又进入内蒙古大学高研班学习。

        《乌海日报》报道了她艰难的文学创作之旅后,其文学才华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她创作的长篇小说《猫眼》作为乌海市重点扶持的文学作品,历经8年的反复修改,于2015年8月底由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内蒙古大学为这部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西部城乡结合部发展变化的长篇小说举办了作品研讨会。

        刘巧芝表示:“文学这条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