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马建国:贫病不畏,文学之梦贴到墙上,力在心里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31日   07 版)
    宁夏西海固,上世纪70年代曾被联合国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马建国生于斯,长于斯。这个腿脚残疾的农民白天捡破烂,晚上就在家中读书、创作,找不到展示的地方,就把作品贴在自家墙上或门板上。他在风起沙扬的黄土高坡上想象着莺燕飞舞的旖旎江南,在苍凉的生活中寻找力量。

        1968年,马建国出生于宁夏西海固西吉县吉强镇的一个村子里,小时候,因为没钱治腿疾,就此成了村里人眼中的“瘸子”。初中毕业后,因为家贫,他的求学经历画上句号。

        在马建国的回忆中,上初中因为读书多而成为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偷偷地读着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书。1998年,他意外地从别人那里借到一本《红楼梦》,因此喜欢上了古典诗词,他也开始试着偷偷写了两年,但从不敢拿给别人看。他把习作用毛笔写在借来的白纸上,一张纸一首诗,慢慢地,家中的四壁全贴满了他的“作品”。

        2007年冬天,看着自己写的那些古典诗词,他觉得老这么偷偷摸摸地写,不会进步,得让懂诗词的人指点才是。于是,他找人借了毛笔以及白纸,将自认为“精品”的习作工工整整誊写在上面,然后用浆糊贴在自家门板上,写上“诗歌交流”字样,一瘸一拐地背着门板,走进西吉县城,在最繁华的影剧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心里没底,放好门板后,便像做了贼似的,远远地躲在一边,偷偷地听别人的意见,希望得到指正。

        就这样,在西吉县每逢年关时,马建国的门板诗词展览成了县城第一道文化年货。后来,门板实在太沉,他托朋友从工地上找来废旧的三合板来“发表”自己作品。去年春节前,他拿到西吉县城展出的作品有60多首,总共展出8天,每天都是早早拿去,摆放在影剧院前,自己便躲在一边听别人的评价,听得最多的评价是“好着呢”三个字!

        2016年5月的一天,文联的工作人员通知他,家里要去人,让他收拾一下。他等了一天,直到下午6点多才通知他去县城的一家宾馆,“我不知道宾馆在哪,打了个的才把我拉到宾馆,去了才知道是新华社宁夏分社杜社长一行。吃了晚饭后,杜社长单独留我谈话,亲切地问我写作情况。当时心里真是紧张得连话也说不连贯。没想到,那会儿又停电了,我们点上蜡烛谈。晚上10点多了,社长意犹未尽地提出要去我家看看。到我家里,我们在煤油灯下看我糊在墙上的诗句。他走时都12点了。”第二天早上,马建国的手机里收到了杜社长赠他的诗句——“萧索农家满壁诗,三十立志未为迟。耕读长恨缺书卷,贫病但求赋好词。埋首躬耕开陇亩,荷锄笑语过清渠。苍山日暮牛羊下,独闭柴门春去时。”

        2011年的冬天,西吉难得遇到大雪,马建国不慎摔倒,好腿也落下了病根。腿虽然坏了,但那颗追求知识的心却没有丝毫改变。他去西吉县新华书店,让服务员帮他订一套《全宋词》。“当时想着就百十元钱,那是我日思夜想的一本书,靠它来看宋代人怎样填词。有一天,书店的服务员打来电话,说书来了,当时那个高兴,走进书店一看,那套书就像专门等我似地,摆在柜台上。当服务员微笑着报出书的定价时,我呆住了,288元,我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书很好,但我没钱!从那以后,我至今也没进过书店!我一辈子哪怕只读一遍那本书,我心里就够了!”

        马建国还在写诗,他想自己能开个小书屋,让周围的孩子和农民看上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