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上海一九三七》:文人抗战的震撼之作

    李子迟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10日   18 版)
    《上海一九三七》,江建文/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49.80元

        在没有烽火枪声、刀光剑影的特殊“战场”,一群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如何抗战御辱?

        今年是中国人民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80周年。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学者江建文教授的代表作――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上海一九三七》。江建文生于1938年,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早在1987年,江建文就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难》,在当时全国抗战文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近些年,江建文对《国难》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补充了很多故事、内容与细节,精益求精润色文字,以新书名《上海一九三七》在安徽文艺社出版,并作为作者“国难”三部曲之第一部。

        《上海一九三七》以51万字的浩浩篇幅,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卫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民族战争为故事背景,塑造了袁晨、黄梦莹、宋绮玉、田汀、胡丽娜、楚湘漓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叙述他们从1937年底“南京大屠杀”、1938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到此年秋武汉保卫战前夕的曲折爱情、正义事业、复杂见闻、艰难内迁的遭际和命运。文化人的悲欢离合与抗战志士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场景穿插、交织,民族的危亡、国家的灾难、苍生的悲苦、连绵的兵燹……使得该小说与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一样悲壮激越、波澜壮阔。

        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其实有很多作者江建文的“自传”色彩,其中几位主人公是以作者的父母为原型的。江建文当初就是其父母在从南京、上海到武汉、长沙、桂林一路内迁、颠沛流离的途中孕育的,最后出生于桂林。他的父母、叔婶辈,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峥嵘岁月里,努力追求与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以及个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作者在该书《后记》里富有感情地写道:“在代际交集的几十年间,我作为他们的子侄、他们的学生,曾经和他们一起亲近过、交往过、生活过,因此我要比许多后来者更熟悉他们,更了解他们。我尊敬他们、热爱他们!”

        小说《上海一九三七》被称为“一部演绎文化人抗敌御侮之作”、“一首吟颂中国人同仇敌忾的壮丽之歌”。过去我们读到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或影视作品,绝大多数是中国将士们在正面战场与敌人直接的生死搏斗,以及少数敌后战场的谍战较量,而这部小说却是“文人抗战”,讲述了知识分子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杆子抗战御辱的故事,为抗战文学的全新尝试。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江建文展示了抗战第一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生活内容,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历史氛围与真实感,譬如“八一三抗战”爆发的导火索白虹机场事件、上海龙门仓库八百壮士奋勇杀敌、上海沦陷及难民逃亡、花园口黄河大决堤……作者写这些重大事件,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描写的背景材料,而是将写人与写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及人物之间情感纠葛、矛盾冲突的设计,体现其个性、展示其命运、塑造其形象。

        小说《上海一九三七》气势恢宏、题材新巧、史料丰富、色调浓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纪实性与可读性,堪称我国抗战文学领域里的上乘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