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已经连续8年增长。(4月19日《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全民阅读首次写进了中央的决议,同时,“倡导全民阅读”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足以表明党和国家对阅读的重视,突显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目前正在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专家认为,我国在逐步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过程中,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现象仍待改观,提升阅读质量,丰富知识养分,有待各界共同努力,倡导更健康的阅读习惯。
按照惯例,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相关部门都会公布上年度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从近年来的数据看,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不断增长,特别是新媒体阅读已经形成规模。可以想见的是,这种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更加明显,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
不过,我们在为公民阅读数量不断提升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深刻看到,公民阅读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微信、电脑等网络阅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浅阅读。这与我们提倡的阅读丰富自我、修身养性等更深层次的纸质深阅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与一些阅读者的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阅读习惯还不够成熟有关。不能真正沉下心,深阅读难以为继,只能靠浅阅读拼凑,从而导致阅读内容的“网红化”“快餐化”。这一点从各大书店、各大网站的销售榜也可得到印证。那些排在前列的永远是肤浅、休闲的书,而真正的好书、经典很少能挤入前十。诚然,看闲书也算阅读,未必没有好处,但离全民阅读的宗旨未免太远,希望靠这种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怕是缘木求鱼。
众所周知,经典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积淀,阅读经典是提升阅读质量的捷径。《隋书·经籍志》说,经典是“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可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对于个体而言,阅读经典未必一定能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作为一个滋润的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的愿景终将成为现实。在全民阅读逐渐走向深化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提升。因此,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全民阅读要做的还很多,任重而道远。笔者期待,全民阅读能够及早进入“提质”时代,这首先需要国人自觉进一步强化阅读的意义、目的、方式和作用等认识,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同时,相关方面还要创造“慢生活”和深阅读的基础与条件,加强深阅读的引导、文化生产的指引,提倡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出与消费。相信,随着阅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阅读的量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自然也能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我们的社会也会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庸俗肤浅、多一些文明和谐。
河南省内乡县 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