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03日 星期三

    闽南的、传统的

    ——《闽南传统建筑》编后记

    陈进才 李峰伟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03日   08 版)
    《闽南传统建筑》,曹春平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定价:198.00元

        闽南传统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是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建筑体系,也是中国南方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系统阐述了闽南传统民居形制,闽南传统建筑大木作,闽南传统建筑中的砖作,闽南传统建筑中的石作,闽南传统建筑灰塑、陶作与剪粘工艺,闽南传统建筑屋顶做法,闽南传统建筑小木作,闽南传统建筑彩画作,闽南传统建筑施工工序与建筑禁忌,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水禁忌等。

        民居建筑是闽南建筑中保存数量最多的类型。由于历史、地理与气候等原因,闽南民居成为南方汉族民居中最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以泉州、漳州地区最为典型。闽南山区的永春、德化、安溪等地民居,与闽中、闽西在建筑文化与技术交流方面也较为密切。近代兴起的“手巾寮”街屋,随着闽南人迁徙而移植台湾,还漂洋过海,远播至南洋的华人社区。

        闽南的大木构架在南方穿斗技术体系中发展较为成熟,以“三通五瓜”五架坐梁式为代表的插梁坐梁式构架广泛用于寺观、祠堂之中;通梁、寿梁、弯枋、连栱、叠斗、吊筒等大木构件型制与技术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使用于文庙、祠堂、寺庙的殿堂型构架,可以上溯福建宋元殿堂型构架的原型,下推殿堂型构架在南方穿斗技术体系中的发展变化,价值重大。

        构成闽南地方屋顶的三川殿、断檐升箭口、假四垂等样式源远流长,闽南特有的暗厝屋架历史悠久。庙宇、祠堂、大宅屋顶上的红瓦与剪粘脊饰,色彩亮丽、造型显目。

        以闽南烟炙红砖建筑为代表的“红砖建筑文化”,色彩鲜艳、装饰丰富、风格华丽。土模墙、蠔壳厝、穿瓦衫、珊瑚石等地方材料与技术,宋代以来发达的石材开采、加工与雕琢技术,以及近代的琉璃、彩陶、彩瓷的等域外材料的使用,小木作中的疏窗笼扇、蜘蛛结网式藻井与木雕,以包巾、化色、漆黑红为代表的彩画的流行等,使闽南建筑的面貌,由内而外,多彩多姿、精彩纷呈。

        元明以来,闽南地区的建筑技术文化积淀更加丰厚,尤其是以泉州、漳州的大木技术及惠安溪底派工匠为代表。以动土平基、架马做梁、安分金石、起基行墙、穿屏扇架、合脊收规等为代表的建房礼俗,木构架设计中的压白尺法、篙尺系统,以及各种营造禁忌,反映了闽南多样化的建筑民俗文化。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闽南传统建筑形成中国南方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之一,书末附录闽南传统建筑与江南、岭南等地传统建筑的名词对照与词解。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专门著作,是作者20年潜心研究福建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南方地域建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价值,对于文史工作者和闽南建筑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紧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的时代主题,既有历史与理论的阐述,结构与技术的专业探讨,又结合具体实例,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本书是建筑历史学者从建筑技术与建筑文化的角度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第一本著作,本书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研究闽南传统建筑,完善和丰富了中国建筑历史和闽台建筑比较史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发掘传统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史实资料收藏与研究的学术价值,对于中国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也有着借鉴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