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伦是上天特别眷顾之人,所谓“得天独厚”。他是散文家,出版了大散文专著《柳如是与绛云峰》(把真实人物与著名奇石糅合在一起)、散文集《铁如意》,季羡林先生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美文·谈艺卷》收入张传伦的《漫话中国历代奇石收藏》;他是收藏鉴赏家,已出版《张传伦说供石》《文玩架座欣赏》;他是书法家,日本艺文书院为他出版了《张传伦墨迹》;他是美食家,不光是纸上谈兵考证发表过《清代美食杂俎》《醉蟹》《拔丝葡萄》《炒豆芽》等文章,还屡屡指点大饭店的厨师提高技术。在熙熙攘攘的收藏爱好者中,他是擅长写作的收藏鉴赏家;在为数有限勤于动笔的收藏鉴赏家中,甚至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古音乐史学家中,也是他早早发现了唯有磬史还没人涉足,故而为此默默地准备了几十载,这如果还不算上天的厚爱,那什么才是呢?
对过分较真的作者,即使是朋友,也敬而远之,唯恐精力欠缺能力不足而被人埋怨落了包涵,所以退掉了钱钟书专家和郑板桥专家的两部专著。就算喜欢传主,爱读传主的著作,而且也理解作者追求完美之心,但还是不敢轻易接手稿件,就像老司机,见惯了道路上的血雨腥风,越开车胆子越小;责任心也好,恐惧感也罢,无过即为功。倘若不是张传伦先生的坚持,这部《中国磬史》我连责编都不想当:策划了,书稿到手了,可以交给其他编辑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知难而退,知趣让贤。
张传伦异常勤奋,昨天厦门,今天北京,明天上海,后天杭州。因为听了朋友对甘肃天水人文地理风物民俗美食的介绍,第二天就订了机票奔赴陇上,走一路,学一路,结交朋友,满载而归。前几年他在香港报纸开有专栏,深受文化人的欢迎。二十多年前就经常在《收藏家》杂志上发论文、随笔,可以这么说,他在天津,不如在京、沪名气大;他在香港,可能比祖国大陆知音多,墙里开花墙外香。董桥先生就是先读了张传伦谈溥雪斋、王世襄等人的文字,多次写文章予以赞扬,辗转收购了张传伦出让的藏品,最后才由相知而相识。
张传伦生活习惯良好,黎明即起,不是写字,就是作文。不上歌厅,不下舞池,不进赌场,往来穿梭于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及日本的各种拍卖会,乐此不疲。以一己并不富裕的财力,做着国家应干的抢救某些文物免于流失的事业。恪尽孝道,每周为老娘烹调佳肴,帮老爹更衣洗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有一技之长,必能尽其所能。张传伦结交的多是名士、专家。青少年时,受益于家族的渊源,得到了溥佐、启功、吴玉如等先生的教导和奖掖。及长,更是得到了范曾、董桥等大师及其他朋友的信任和关爱。《铁如意》付梓,董桥先生特意作序《山爱夕阳时》予以支持。《中国磬史》出版,董桥先生不但写了《题中国磬史》的文章,还用陆放翁诗句做了七言对联相赠:“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并写有边跋:“传伦仁棣巨著《中国磬史》付梓,欣逢花甲吉庆,聊书此联颂贺林下岁月静好。丙申芒种香岛董桥。”又书横幅“麟经磬史”。可见董桥先生对张传伦的赞赏和帮助,对《中国磬史》寄寓的期望之高。刻铜名家王少杰先生,不仅为张传伦专门镌刻“中国磬史”之印,还在铜印四周刻了百字跋文,以示衷心祝贺。
这部《中国磬史》是填补空白之作,发三千年磬史之覆。筚路蓝缕,辛苦自知,作者既有山穷水尽探索的迷惘,亦有柳暗花明突破的喜悦。《中国磬史》,出经入史,兰台稗官,诗词笔记,皆能信手拈来,融为一炉,为我所用。写法灵活,没有把所有材料全都纳入磬史框架,而是分成磬史、古磬三十六品,磬架及磬饰赏析,磬与佛、道、民俗的关系等几部分,既有史的严谨,亦有散文小品的笔致,读来趣味横生,少有枯燥乏味之感。交稿之后,仍在不断补充、修订,精益求精,文字已经超过预期的三分之一,图片比原计划扩充了一倍以上。我打起精神,仔细审读,修改个别提法和笔误,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芟重汰复,逐条核对引文(既依靠网络,择善而从;更信赖图书,文字、句读基本依通行版本调整),补充参考文献出处,将全稿分成“中国磬史”“中国磬史余编”两大部分,使著作体例更严谨。看稿编辑过程,既是学习,也是考试。缺乏专业知识,唯靠“认真”二字支持,身心俱疲,由此可以感知作者著述时殚精竭虑之艰辛于什一。只有等书出版并通过了质量检查,才能最后松一口气。
《中国磬史》杀青,著作人命我写跋。数辞不获已,勉为其难,聊诌数言。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与有荣焉。
《中国磬史》,张传伦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定价:2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