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白头叶猴在召唤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29日   12 版)
    《白头叶猴自然史》是一部由科考日记和科研实录演绎出来的生动、有趣的科学著作。当潘文石教授刚进入弄官山区的时候,看到一个几乎毁灭的生存环境,而且当地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因此他提出“弄官山区自然保护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然后白头叶猴才会有希望”。 20年的保护实践中,他们不但研究白头叶猴的演化历史,还探索白头叶猴的生存策略,寻求白头叶猴的保护方法,在他们和当地人们的共同保护下,弄官山白头叶猴的数量从100只左右增长到820只左右,当地人都开始过上小康生活。
    白头叶猴

        我在弄官山下有个研究基地,但故事是在此之前很久就发生了。

        28年前的冬天,我在秦岭的高山上接到了一封邀请信,要我尽快赶赴广西南宁会同几位知名的学者前往宁明的花山考察。在距1989年元旦还有3天的时间,我生平第一次走进巨石嶙峋、彩蝶纷飞的花山弄瑞自然保护区,虽然仅仅只逗留了15天,但这片保存完好的北热带丛林的自然风光却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而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一种秉性温良的猴子,它们在陡峭的岩壁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它们为什么要群居?社群是否存在分工合作的模式?我多么想长期留下来,期望能找出其中的原因。但是,当时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秦岭的大熊猫,那里的工作不能中断,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等待着我去解决,因此我不得不告别位于明江拐角处的花山重返秦岭,决心在白雪覆盖的群山中为大熊猫寻找最后生存的机会。

        8年之后,1996年10月31日,是我盘桓在秦岭的最后一天。这天夜里,我蜷缩在鸭绒睡袋中久久未能入睡。回顾我在秦岭冰封的竹林中跋涉13年,我手举无线电跟踪装置,测定大熊猫所在的地理位置,记录它们的状态——是活动或是休息;我把从无线电接收机上收听到的信号画成地图上的点和线,准确地计算它们的活动概率和活动面积,最后撰写成学术论文和考察报告,但是我还是不无惋惜地感到,我无法目睹大熊猫全部的生活方式。我深知,大熊猫也是有血有肉的生灵,它们与人一样也有欲望与烦恼、有快乐与痛苦,它们生活在亲戚朋友之中,互相关怀与照顾……

        不知不觉中睡袋渐渐地暖和过来,身体也舒展开来了。一想到明日就要离开秦岭,我的心便立刻奔向南方,闭上双眼,似乎可以瞥见8年前左江两岸缤纷的色彩:鸟儿竞相鸣唱,蝴蝶在水蓼花间飞舞;我站在宁明花山一棵高大的人面果跟前,看见那一群金黄色的、棕褐的年幼叶猴,跟着它们黑白分明的妈妈、姨妈或哥哥姐姐蹦到树后的悬崖上,背向我攀登直达岩顶,而它们强壮的、经验老到的爸爸则守住最后的防线,阻挡在我和幼猴之间。它们爬上崖顶,回眸对我微微一笑之后,把长尾一甩,便在晨雾之中隐进石山背后。从那时开始,白头叶猴的形象和它们温善的举动,便一直冲击着我的心灵和操控了我对科学研究的选择。

        两天之后(11月2日)我从飞雪的秦岭回到北京大学,脱掉笨重的防寒服,换上单衣,背上一个背包,装进一本社会生物学的书、一个笔记本、一个望远镜、一个指南针、一个睡袋、一条登山绳、一包蜡烛、十包方便面和四瓶矿泉水,当作一周的给养,于11月5日夜间便登上南下的火车。夹坐在一群农民工中间,行驶56小时之后抵达南宁;再转乘开往越南同登的列车,穿越美丽的左江盆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