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党中央高度重视,近多年不断推进和深化相关理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其丰富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以及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等作了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阅读思想史家张岂之教授的新著《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一书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
《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主要结合具体例证和问题阐述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并揭示了人文精神与会通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该书力求将宏观考察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分别探讨了中华文化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主要特色等。包括: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与发展演进,孔子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四书》对人生的意义,儒学对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国历史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孟子、老子、庄子、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的思想精华与当代价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等,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会通”一词源自《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主要指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这种精神在中华文化的“百家之学”与儒道佛“三教”融合实践中得到了有力说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张岂之教授认为,近代,面对西学东渐,最早明确论述文化“会通”的是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意思是中西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中国学人不应该囿于成法。
当前,发扬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外域文化的鉴别力,有效推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加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文化自觉的前瞻性。该书是国内较早集中对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进行系统考察的思想文化史著作,凝聚了作者几十年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心得。作为全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线索,会通精神贯通于全部书稿,称得上是该书的一贯之道。在思维方法、研究方式、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读者都多有启发。重视“会通”,既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学术动力,也是张岂之教授在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特别强调的学术方法。他主张学术研究要古今、中西贯通,就是基于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发展基本规律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在今天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深入浅出的普及性。该书文字清通流畅,简洁明快,内容深入浅出,立论提要钩玄,辨析简明扼要,娓娓道来,要言不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是该书的重要特色之一。目前,正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和教材,该书的有益探索,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普及和落实。
第三,明体达用的适用性。该书契合时下大力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和光荣使命,有利于推动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推广和宣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和核心理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传播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会通”本是核心思想理念之一,“会通之学”的实践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理念的研究与实践运用。该书探讨了中华文化的若干核心思想理念和学术规律,如“会通之学”“天人之学”“变易之学”等,而会通精神则一贯到底。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会通精神与经世致用二者密切结合,由此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而创新。
张岂之教授早年在北大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耳濡目染的大师宿儒如汤用彤、贺麟、朱光潜、侯外庐等先生皆以会通见长,因此,他对会通精神体会得更多一些。
会通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充实丰富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岂之教授倡导“文化会通”论,强调对待不同文明、不同学科都应有“和而不同”的胸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他将会通精神看成中华人文精神的有机构成部分。该书提出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讲如何做人,鼓励做有理想、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中华文化是人文文化,是讲爱心的文化;主张践行“中庸”辩证思维的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追求和谐的文化;主张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等等。其中凝聚和积淀着中华民族智慧、民族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们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宝贵资源。
中华文化洋溢着会通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张岂之教授提出,文化自信需要在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找到活水源头。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与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他认为,人文学人的历史责任重大而光荣。首先,在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上努力做到中外会通,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上的中外贯通。其次,维护并推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备了会通精神与贯通的能力,对世界文化了解更多,会对本国文化更加珍惜,在借鉴和研究上会更有深度;同样,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越深,对外国文化就越有鉴别力,从而准确地吸收其特质,弥补自身的某些不足。
总之,“会通”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中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没有会通,不可能产生新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会通,就是为中华文化寻找活水,否则就会枯竭凋零,这对中华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