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史上,李苦禅是公认的大师,他以酣畅恣肆的大写意画,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绘画艺术,苦禅先生说:“人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由李燕、徐德亮合著的《李燕聊李苦禅》一书,以身边人的视角,采用对聊的形式和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为我们生动呈现一代绘画大师李苦禅的生平往事,从中可瞻视苦禅先生的崇高人格和高超画格。
《李燕聊李苦禅》一书在形式上犹如对口相声的脚本。李燕作为苦禅先生之子,是主要的叙述者,属于逗哏的角色;徐德亮寻找话头,往外掏摸故事,是捧哏的角色。李燕对于苦禅先生来说,是亦子亦徒的关系,绘画算得上是李燕的“家学”。以相声知名的徐德亮则是一个杂家,兼有多种身份,他师从李燕学习绘画,小有造诣。李燕承担苦禅先生生活和艺术上的助理角色,长期陪侍父亲身边,如竹林七贤中的小阮一样,亲身参与当代绘画大师们的一些群体艺术活动。本书所聊,多为李燕亲历、亲闻、亲见,可视为有关苦禅先生以及当代画坛的信史。
所谓“举贤不避亲”,在书中李燕并不避讳自己对父亲的尊崇,并称“到现在为止我在画界没有看见一个能跟我父亲比人格的”。苦禅先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所表现出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是其人格魅力的表现。无论是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还是本书所披露的,苦禅先生在日本宪兵队的炼狱中经受刑讯拷打而不屈的情节,都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可贵骨气。在苦禅先生身上,还有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气象,他年青时独出乡关,为了学艺曾以板凳为床,以拉洋车为生,所以友人赠以“苦禅”名号。在绘画界人心浮躁、名利相煽的当下,苦禅先生这
种对艺术百折不回、单纯而笃定的追求,体现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堪为画坛垂范。苦禅先生重感情,知感恩,与人为善,侠肝义胆。李燕深受父亲人格魅力的濡染。所以在苦禅先生受到错误批判和攻击的非常时期,李燕甘坐“牛棚”也要维护父亲的尊严。
“发于中必形于外”,苦禅先生的艺术创作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其崇高人格在纸卷上的呈现。唐代画家张璪关于绘画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苦禅先生画中那些炯然远视的鹰隼,在精神气象上和他深度契合,是其人格在画卷上的艺术流露。苦禅先生的人格对其画格是一种增益。苦禅先生还注重对民间画匠技艺的传承。苦禅先生在少年时对家乡画匠们的痴迷关注,是他艺术生涯的启蒙。虽然画匠们有传承下来的丰富技法,但是由于他们文化修养缺乏,所以作品的格调不高。苦禅先生认为在学习他们的技法之外,还要加强文化修养。苦禅先生注重文化修养,所以他的作品鲜少匠气。
苦禅先生早期的学艺生涯,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著名学者张岱年说:“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就绘画来讲,中西绘画并不存在先进落后之分。尽管苦禅先生对“只有我们大中华才有”的这种画情深意笃,但是他的艺术眼界并不褊狭,他主张不要把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得太清楚,正如同辈大师徐悲鸿认为的那样,“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苦禅先生自身的西画修为,对他的大写意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
苦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杭州艺专和中国美术学院。在美术教育中,苦
禅先生善于打通不同艺术品类之间的界限,取譬引喻,创新教学方法。如苦禅先生钟爱京剧艺术,他在学戏爱戏的过程中把京剧也引进美术教学,认为“不懂京戏就不懂写意”。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父亲的苦禅先生,也注意对儿子李燕的绘画练习作言传身教的引导,这些经验在《李燕聊李苦禅》中也有谈到。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苦禅先生,称得上是“画为人师,行为世范”。
《李燕聊李苦禅》一书对苦禅先生的生平交游也有生动叙述。他与毛泽东的同学渊源,与齐白石的师徒情谊,与同辈大师徐悲鸿、林风眠等的共事经历,以及与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等人的交情,在本书中都有新鲜的讲述。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的李燕,也是当代画坛的记录者。在从苦禅先生游的过程中,李燕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当代画坛的见证收录在书中,极具史料价值。
《李燕聊李苦禅》不是枯燥的流水纪事,没有浮夸的虚矫吹捧,侃侃而谈,随意点染,好似写意笔法。内中有父子之间的深情忆念,有画坛典故的娓娓铺陈,成就一部生动有趣又带感情温度的口述史,苦禅先生的人格和画格在书中得以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