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万般文字要从做人开始

    查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16日   03 版)

        每个人都有评论文学或文艺作品的权力和自由。但恰恰是这种颇似宽松至极的环境,无不检验着言说者的为人品格和为文档次。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了将近半个世纪,我本人遭遇最荒唐的评论有两次,且都是由于我的中篇小说《月照梨花湾》拍摄的电视剧引起的。

        该剧在二十余家省市电视台播出过,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两次。是回族题材,写的是一位回乡青年高考制度恢复后考上京城某大学,与乡下妻子两厢不忘关心备至的故事。当时,我最担心的是,来自其他方面的非难。因为整个拍摄班子都是本地力量组成,又遵循着方方面面要节俭的原则。

        为了拍摄梨园景色,由于不敢奢望航拍,便设法自搭脚手架。其中的艰辛和风险,可想而知。何况,全部人马还要在县城和乡下、当地和北京来回折腾。资金结算时,上下两集电视剧一共才用了几万块钱,据说还把结余下来的一部分款上交给了台里。难怪,试演成功后,导演竟悄然流泪。

        就很少能上荧屏的回族题材来讲,该剧能被诸多的电视台认可和播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应该说是可庆可贺的。正值该剧各家电视台播得热火之际,我看到网上有篇标题非常醒目的评论,说这部电视剧违犯了邮政法。理由是,剧中乡下的妻子给京城上学丈夫邮寄信件时,竟然夹带了人民币。尽管面值不高,可按邮政法,寄钱是要用汇款单的。意思不外乎,因为作者和导演都不太懂邮政法,才出现了这般纰漏。

        看完这个随感式评论,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作者太缺乏文学常识了,也太偏爱自己的小天地了,更爱拿扣大帽子唬人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或文艺作品人物的言语动作、生活细节乃至故事情节,是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的。也就是说,是性格特征、文化档次、生存阅历、生活环境等诸种因素决定了人物必须那么说或那么做。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细节既反映了文化水平和生存环境一直以来对那位妻子的制约和限囿,也表现出了她疼爱丈夫的朴素而又急切的心情,还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刻写人物性格的作用。时任宁夏自治区电视台副台长的杨占山先生告诉我,因为他的妻子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观看该剧时曾数次落泪。

        若按那位评议者的逻辑,估计没有多少作品能出版或搬上荧屏。写两军交战是违犯了战争法,写婚外情对家庭的冲击是违法了婚姻法,写农民进城未经批准摆摊是违法了城市管理法,依次类推,但凡能上荧屏的人物,就只能是各行各业的守法标兵。而具体行业的守法标兵,又不可能各种法都通晓。岂知,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大多在于反映人性的多侧面和生活的复杂性。

        没想到,时隔不久,该剧又遭到了一位业内人士的揶揄。也是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小的细节大做文章。于大庭广众之下,说因为他本人是电视剧所表现的那个山区长大的,所以深深知道,那个地方的驴,无论什么人拉着肯定是不会超前走,而必须是从屁股后面赶着才会走。意思不单是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犯了地地道道的关于拉驴的错误,更在于剧本的作者和导演不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识。

        一时间,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竟被这位编剧颇像是深厚的生活底蕴和难能可贵的艺术敏感镇住了。其实,就连我这个作者也懵住了,但过往的生活立马提醒了我,便站起来问,是你搞错了吧?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反问道,为啥?我说,剧中的男主人公到山区订婚时,为了同行的父亲骑乘方便,拉的是川区家乡的驴,而不是当地的山驴。我是川区长大的,我知道,川里的驴,无论拉着赶着都会走的。我的话立马获得了掌声。

        最近我又看到了几篇关于众多小说与诗歌作者的所谓评论性文字。手法竟高超到了只见所谓论点而不见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地步。将本该严肃认真的文学评论,当做是讨好或挤兑人的一种特殊手段。对关系暧昧者,采取的是,夸大美化优点和淡化乃至忽略弱点之法;对关系疏远或有过节者,采取的是,弱化或模糊优点和放大乃至强化弱点之法。在这里,公正与否,有无认真读过被评述者的作品,都已变得无关紧要,而论述者的所谓感觉或私欲,竟显得无所不能。

        在我看来,这般的所谓评论文字,唯有那些正路难以走通却又渴望旁门左道解脱自己,并带着严重“虚构”或“狂放”职业病的所谓文人才能炮制得出来。真正的评论家,没有谁会这样不珍惜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个人声誉。因为他们毕竟是行家里手,大都懂行情、知规矩、有自律,更清楚评论文字是一把双刃剑。一如有句古话所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若没有良好心态、明亮眼光和过硬本事,又怎不糟蹋行情和毁坏名声。

        这种情况,也引出了几个新问题。其一,在公开场合或现代媒体,到底该如何言说和言说什么样的评论话语,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其二,如何建立新形势下的新规矩。尽快制定和施行新标准新要求,对失职者及时采取责任追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坛的天空要想清朗,气候要想舒爽,不清除雾霾怎么行。万般的文字,还是要从做人开始。因为,那是作者心灵情不自禁的折射,那是作者灵魂的无法掩饰的投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