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诞生,都有其必经之阵痛,出版也是如此。
今年7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继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希尼系列诗集,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而该书策划编辑历时三年余时间。对于亲历整个流程的我来说,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如同奇遇一般。
第一次接触希尼是在十多年前,我在一本西方诗选中看到他的《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当时受限于对诗歌的认识,阅读感受并不好。那时候,我没想到会与希尼发生什么因缘。直到2012年,朋友向我强烈推荐希尼,才再次重读。这一次,因为生活和诗歌阅读经验,体验迥异于前,全面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他是一个深谙打磨萃取生活艺术的能工巧匠,一个在思想、技艺和情感方面都有着极高心智水准的伟大诗人。而这时,我已走出校园从事出版两年。当时我想,如果能够推动希尼出版,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因缘就是这么奇异,冥冥中无法把握却又与我们息息相通。2013年初,广西人民出版社推行改革,决定开拓新版块尝试“大雅”人文子品牌,希望在某些独特领域发声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因此,诗歌成为一个先锋主打项目。不过,当时希尼仅有单品种列入,“希尼系列”得以规模推进的机缘让我们有些始料未及。2013年8月30日,就在我们参加第二十届图博会期间,希尼逝世的噩耗传来!也就是这个不幸的消息成为又一个因缘:一方面,希尼获诺奖后的三部诗集以及访谈录列入规划,“希尼系列”形成;另一方面,图博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我们约见了希尼诗歌的国内版权代理人,希尼版权引进由此打开了局面。我有时候想,这次书展似乎是专门为希尼准备的,或许不是我们引进希尼,而是希尼在召唤我们。而且对于译者也是如此。
希尼系列的翻译由黄灿然、杨铁军、雷武铃、王敖四位先生担任,著名诗人冷霜这样评价:“他们的中英文水平,他们在诗歌写作上的造诣,还有他们做事的认真程度,从这几个方面,我觉得由他们来翻译希尼的诗都可以说是上上之选。”但是当初我们发出邀约的时候并未抱多大希望,不仅因为知名度,也因他们工作繁忙。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杨铁军、雷武铃、王敖三位欣然接受了邀请。而在翻译界享有极高声誉的黄灿然,虽一开始因手头工作推掉了我们的邀请,但紧接着他发来了第二个邮件,答应承担翻译。我想,这都来自希尼本身的魅力,就像雷武铃先生说的:“让我产生翻译愿望的诗人并不多,但希尼我是特别愿意翻译的,因为他是我真正喜爱的诗人。”
译者当然给力!《电灯光》《区线与环线》《人之链》三个译稿,均经反复修订,有多个修订版本。其中《电灯光》之翻译尤其令人感动,我们前后收到杨铁军先生六个不同版本,他还为诗集加了两三百条注释,就像他说的:“这样一本薄薄的诗集,花了太多时间,初稿完成后,又回头看了很多遍,很多句子都在脑子里背过了……”值得一书的是,诗集核校原文查找资料等,得到了新加坡胡一红、美国顾爱玲、加拿大周琰等多名诗人的帮助,凝聚着许多朋友无私而伟大的智慧和汗水。而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
三年时间打造三本图书,出版社方面也是竭尽所能:一是三书收稿后,我们仔细核对了每一首诗的原文;每完成一次校对,都誊写校对意见反馈译者;资深设计师刘凛女士操刀,接近一年设计时间,方案反复调整乃至推倒重来;对纸张选取和印制工艺方面反复斟酌,封面试纸十余种,多次打样……这样的工作,可以说用市场行为是无法解释和评估的。但对此,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希望对得起希尼和他伟大的诗歌,仅此而已。
出版虽然艰难,然有阵痛则有惊喜,可喜的是,图书甫一出版,就受到的众多诗人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赢得了读者的掌声。这位一生专注于日常、普通事物和普通人,致力于维护亲情与友爱的伦理的诗人,终于被中国更多的普通人拥抱。我想,这种喜悦,就像希尼给其新生孙女的诗中说的:如同风筝一般,“扶摇在/我们大声的欢呼之上”。
(作者为广西人民出版社理论读物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