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下简称“棱镜”)刚满六岁,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版权新编辑,接到张一兵主编发来的待问询书单,洋洋洒洒三张纸,一眼望去,很多是赫赫有名的作者,德波、阿尔都塞、齐泽克、伊格尔顿、小森阳一,更多是没听过的,比如,韩国郑文吉、挪威OlavAsheim,甚至还有个越南的TranDucThao?当时是法桐乍熟的十月,拥挤不堪的枝叶已经由绿转黄,我刚从台湾来到南京,各种新鲜而忐忑的潮红还在脸上,用才学会的汉语拼音,慎重地申请了一个njupress为后缀的本地邮箱,开始一本书一本书地联系版权。
找原书信息,给权利人发邮件,协商授权条件,双方签约,付款,等样书,正常来说,一本书从开始找版权到工作样书交到译者手上需要三到四个月时间,学术类图书经常要更久。原因是很多经典著作往往有好几个出版社出过,经常要绕着弯路找权利人;再者,国外多为特色出版,很多出版社规模不大,网站设置也不完整,多半没有专门的版权负责人,好几次只能凭借一个公司地址发去一封文情并茂的航空信函,等两三个月后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一封回信。可以说,“棱镜”目前形成的22个子系列,积累的123本已出版图书,便是一部世界环游史,叠加了说不完的故事。原来以为《第二媒介宣言》的MarkPoster(马克·波斯特)是一个严肃的长者,当他信中愧赧地说起圣诞节喝多了,迟复邮件甚是抱歉时,屏幕前似乎就出现了一个伴随着微醺呵呵笑着的慈祥老人;开头提到的TranDucThao(陈德草)出生于1917年,越南人,是第一个被法国巴黎高师接受的亚洲人(第二个亚洲人要过三十年后),其唯一的专著《论现象学与唯物辩证主义》点燃了法国现象学运动,影响了德里达等一代又一代的法国思想家。由于作者的神秘性,网上的相关信息寥寥可数,当时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给法国Ar⁃mandColin-Dunod出版社发去邮件,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熟悉的法国代理来信,说是该社辗转和同业打听到她和中国有合作,委托她办理这书的版权,她一看是老朋友南大社特别开心,我也特别开心,不只是因为又完成了一个任务,而是这个尘封了多少年的学术传说,飞越了一个世纪,得以在遥远的中国重新被介绍,这绝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井喷式的补课可以一语概括的。
学术图书的版权工作是孤单的,联系不上是常态,买了版权往往要经历几次延期,好不容易出了书,大部分图书都是以销量平平收场。若以结果论,“棱镜”这套书就像枯藤上的那只乌鸦,绝对当不了出版吉祥物。然而在我接任版权工作进入第九年的这个时候,我要说,从事这个工作很幸福。“直到满90岁的那一天,我毕生的思想工作可以说就是对一个近乎直觉性的洞见进行澄清。”这是Al⁃fredSohn-Rethel(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的第一句序言。不管你有没有学过哲学,此前是否听过这个人,这句话已经足以形成一声轰然巨响,撼动所有对这个世界还抱有怀疑的、不甘于就范的灵魂。版权工作的幸福,正在于能与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身影短暂相遇,为他们杰出非凡的才华略尽绵薄之力,促成多一个语种的出版,为学术的有效讨论再往前推进一点点。我想这才是学术出版踽踽而行的动力,才是金鑫荣社长到哪里都挂记着的——“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深意所在。
(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权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