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黄荣华:帮助学生走出“反传统”的传统

    郭倩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7日   15 版)

        聚焦图书:《中华古诗文阅读》

        活动安排:讲座:中小学生怎样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8月22日9:30:-10: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第二活动区

        “我们有一种‘反传统’的传统。近一百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受到了西方知识体系的拆解和否定,这让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意识不到它的价值。所以当谈到传统文化时,往往是碎片化的、负面的。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系统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希望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当被问及编写《中华古诗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衷时,黄荣华这么回答记者。

        黄荣华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从2002年起,他有意识地把传统文化引入自己的高中课堂,从《论语》《古文观止》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后来又逐渐扩展到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先秦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认可传统文化、养成传统文化学习自觉。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黄荣华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看法。他把自己的想法汇编成两套教材,《中国人》和《中华古诗文阅读》。

        “现在多数同学高中毕业了,对‘中国人’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和片面的。这对基础教育而言,不能说是成功的。我们认为,通过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正常的情况,一个高中毕业生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起码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比较正面的认识。”本着这种想法,黄荣华选取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编写成《中国人》一书,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一股“人文风”。2014年,“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教学实践研究获取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黄荣华说,要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首先作为教师要自己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长,同时明了一点: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反传统”的学习意识和方法,但是他们作为接受主体,是可以被重塑的。

        据黄荣华观察,经过两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写作中会自然流露出来古文素养的积累,会出现他们读过、学过的东西。“开家长会时,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高考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对于真正用心的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教材的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是不需要担心的。”但是黄荣华并不认为应试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他最欣喜的是看到自己传授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有一次,我收到一个家长的信息,她告诉我孩子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一到假期都要往外跑,不愿意待在家里。这次整个暑假都在家照顾爸爸,因为爸爸摔伤了腿。她问孩子为什么改变这么多,这个学生说,我觉得《论语》讲得很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觉得我对爸爸是有责任的。”

        每个学期开始前,黄荣华会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案中的统编教材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教材的学习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帮助中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语文的目标。”黄荣华说。

        (第14~15版涉及的活动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地点以官方发布为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