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孙机:每件文物都用钱来衡量,还有什么意思

    本报记者 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7日   15 版)

        聚焦图书:《从历史中醒来》《华夏衣冠》《载驰载驱》

        活动安排1:“从历史中醒来:怎样认识陶俑”主题讲座

        时间:8月20日14:30-16:30

        地点:上海书城

        活动安排2:孙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讲座暨《华夏衣冠》首发式

        时间:8月22日14:30-15: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算起,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先生与历史、考古结缘已有大半个世纪。他曾向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整理、总结了目前出土的几乎全部汉墓文物、文献,精于古代文献与文物实物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车制、服饰、金银器、乐器、饰品、饮食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心得,这些学养积淀与甄别经验使得他谙熟文物中的历史线索,更对很多考古个案、文物鉴定事例有发言权。

        2014年,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出版)意外走红,也令孙机先生的影响力愈发超出学术圈。他的研究成果与观点逐渐为更多大众读者所知,也偶尔面对公众做一些普及型的讲座。

        日前,随着新书《从历史中醒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他在国家图书馆又举行了“当前文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主题演讲。年近九旬的孙机先生精神矍铄,讲起话来中气十足。两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他始终站着,边讲边翻动电脑中PPT文件的图片,遇到一些生僻字,快步走到讲台旁的写字板上用笔写出来示意。人如其文,演讲中的他将时间跨越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和某类古人器物使用情况甚至具体的某件文物自然地串联在一起,历史常识、文物知识信手拈来,用生动、幽默的言语表达,每每穿越一般带入到目前的生活情境。

        既然是谈“问题”,孙机先生不讳言如今文物研究领域存在着牵强附会不够严谨的现象。他说到关于一些文物上的动物图样是否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的“图腾”谜底?答案是“否”,因为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图腾”都要存疑。他还兴致勃勃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信仰问题,以及治玉历史悠久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和青铜时代相提并论的“玉器时代”?文物界、考古界为何“久讹成真”?等等。老先生言辞恳切地表示,研究文物就是接近历史。那些动辄断言某件文物是什么时代的、值多少钱的言论,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如果每件文物都用值多少钱来衡量,还有什么意思。用文物来研究历史才对啊”。

        这本《从历史中醒来》包括孙机先生发表于30年间不同时期涉及文物、考古很多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科学、艺术三个层面,对那些沉睡多年的古代器物进行分析、辨识、解读,说及它们的功用,也品鉴它们的工艺之美,认同它们的功用、审美之外的文物价值。在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的娓娓道来中,还原出古人的生活细节,拼贴出历史的轮廓,进而将其唤醒,为读者所见。其中很多文章成为相关文物话题的典范之作。

        此外,孙机先生近期还有两本书《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载驰载驱——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这两本书的内容源自已有多个版本行世的孙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力作《中国古舆服论丛》,其中集结了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车制、服饰领域的研究精华。

        2016上海书展期间,孙机先生将赴沪参加若干活动,上海的读者将有机会面对面倾听这位文物考古大家关于陶俑、中国古代服饰的讲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