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

    朱永新:学术长征,实践深耕,燃教育改革运动烽火

    王军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03日   16 版)
    《教育的情愫——朱永新教育书影录》,朱永新/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69.00元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400余篇。

        此书既可观照朱永新先生学术堂奥的整体风貌,了解他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也是当前对教育现状的实践性反思、对人性做出的深情追问,更是新教育行动从孕育到落地生根、发芽结果的群体记忆。

     

        30年学术长征

     

        读过朱永新先生很多的作品,看到《教育的情愫》这本著作,眼前还是一亮。

     

        这是一本装帧精致的书影录。书中,朱永新先生通过355个页码、23万字、408幅图,系统收录了自己半生所撰写、合著、主编、译著的全部教育著作,撰文详细介绍了33本专著、22本合著、5本译著、54本编著的写作经过及出版故事。朱先生博闻精思,专业勤奋,著作不仅深受读者喜爱,也备受国内外出版界之青睐,先后有“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韩文版)、“朱永新中国教育文集”(3卷,日文版)、“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英文版)相继问世,其中出版情缘及相关修订情况,他也在书中一一作了说明。

     

        “郁郁乎文哉”,120多部(套)论著密密融汇在一本书里,全景式呈现,那是怎样一种学术的繁茂!朱学勤先生曾说“思想史从来是也只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无疑,这本教育书影录,再现了朱永新先生半生对学术、教育、社会及人生诸领域痴情不更、上下求索的过程,也深刻写照了他的博学、勤奋、执著、勇毅。这本书的发行,对研究朱永新、甚至质疑“新教育实验”的人,现实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它可以观照朱永新先生学术堂奥的整体风貌,了解他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

     

        当然,朱永新先生并不以著述丰厚而自矜。他在《教育的情愫》序言中强调“自己没有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倒是有一种‘慌张张’的惶恐”。他出这本“教育书影录”,旨在“想借这个机会整理与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学术道路”(《序》),“写这本书,是个梳理的过程”(《后记》),“想让自己放慢点脚步,等一等奔跑中落下的灵魂”。

     

        一位有“灵魂”的学者!这正是许多人读朱永新常有的感觉。没有英雄的年代,大写的“人”,有“灵魂”的人,就是时代的脊梁。

     

        作为一名官员,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朱永新先生都对自己念兹在兹的教育一往情深、矢志不移。职位越来越高,学者本色不变,依旧“割舍不下学术的情结”,为“在两条战线有成就”,他常常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勤勉,或许是他最显著的学术风格。与一般学者不同的是,朱永新又是“一个耻于著作等身而对社会毫无触动的人”。十多年来,他以一己之力创办“教育在线”网站,身体力行“新教育”,发起并领导了当前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运动,他提出的“新教育实验”被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评价为“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是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从应试教育丛林中艰难杀出的“新教育实验”,从不少人的怀疑中蹒跚起步,又在持续的争议中奋勇前进,可谓一次教育长征,还是一次教育思想的长征。筚路篮缕的路上,不断有认同者加盟进来,也不断有畏难者黯然暂去,但只要参与过,朱永新先生就引以为同道,从不忘记。朱永新深情写道:“这本书是新教育实验的纪实性文字,记录了我十四年间经历的新教育的人与事。书中的一些人物,有的已经暂时离开了新教育队伍,或者从过去的主角变成了今天的配角,但是新教育会永远记住他们。”他还说,“我知道,如果是自己一个人走,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风险,我也可以不在乎。但是,现在我们是集体的行走,是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与我们一起行走,我必须对这个团队负责。”(《走在教育的路上》)

     

        透过这些细节和文字,读者或许能明白,朱永新之所以有那么多教育理想的追随者,不惟时势使然,还因为有其人格力量的存在。

     

        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现实情怀

     

        “朱永新教育书影录”所介绍到的每一本书,作者是按照先文集,后专著、合著,最后主编、译著进行分类的,同类书按出版时间排序、由近及远,加以介绍。读者由上而下翻阅,时而如顺流上溯,寻找源头;时而又如拾阶而下,漫观风景。

     

        从最初填补当时国内“迄今尚无一本系统介绍我国教育科学成就的专著”空白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到后期慢慢完善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朱永新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综述也越来越中肯。正是因为原书内容不断得到增补与调整,相关数据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错误引文不断得到明晰与更正,论断不断找到新依据,评价不断吸收新成果,作者对中国教育史的梳理与把握才更为精准、科学。这种学术深耕的做法,对一班动辄开挖新渠、浅尝辄止的学者而言,应该有所启迪。

     

        捧读《教育的情愫》,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对于朱永新而言,修订的,其实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及教育研究路径的选择。循着这条轨道,深入思考,我们或许能回应“一个普通的灵魂到底可以走多远”的哲学命题。

     

        大学三年级时,朱永新即被选拔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教师,送往上海师范大学师从燕国材老师学习进修,后来还东渡扶桑学习了解异域心理学的发展情况及趋势。作为“这个学科最年轻的拓荒者”,他“全程参与了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工作”,著有《教育学心理论稿》《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等,如果没有后来的从政,一著扛鼎、藏之名山,应该是年轻的苏州大学教务长朱永新最大的学术追求。

     

        以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身份介入复杂的社会管理工作后,朱永新意识到,“改革”“改变”才应该是时代、更是教育最迫切的关键词。他在多本书中都提及管理大师约瑟夫·熊彼特在人生弥留之际说的一句话:“到了这样的年龄,我才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他发现,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改变一个时代尤其是教育现状的蓝图或利器,研究才最有价值。新世纪初,他写出了后来畅销国内外的另类教育名著《我的教育理想》,开启了人生的新时代。这本书的出版,也拉开了一场民间教育改革运动的新序幕。

     

        从心理学、教育学、高校管理研究到教育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研究,从体制内教育决策的领导者到民间教育改革运动的发起人,朱永新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象牙之塔。笔者以为,从一个纯粹的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转向为一个现实教育的改变者,其中推手除了行政的力量,应该还与朱永新对中国教育现状日益深入的了解有关,与他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交流的扩大有关,与网络时代信息流通渠道不断拓展有关。但根本的推手,在于他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进中央老主席许嘉璐先生曾深情赞誉他:“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

     

        担任苏州市副市长后的朱永新,写作方向慢慢从纯粹的教育研究浸润到教育观察、教育评论、教育对话、教育建议、教育实验等领域上来,他立志“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考察教育制度的演变,梳理导致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探究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路径。”(《重启教育改革》)针对朱永新的转型,不少学者曾不以为然。在整理这本“教育书影录”的时候,朱永新自己也坦率地承认,“这些年来的学术道路,总觉得有些‘杂’、有些‘浅’,总是随着自己工作的变动而寻找新的学术方向”,但他并不后悔,仍坚持“让学术为自己工作服务”,而且努力以更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推进教育领域深度的改革。作为现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他代表中国民进参与全国政协的工作,既不忘记教育研究,更不肯做花瓶,而是积极参政、议政,他说过一句话:“人大的会议,不是秀场,更不是商场,而应该是战场。”担任六年全国人大常委、又正担任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他比一般人清楚,中国政治层面的政策制定及表述,对教育实际现状的改善,意义多么巨大。

     

        “这里,是民生之战。这里的一行字、几句话,或许就会左右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朱永新充分利用既有的政治平台和学术影响,不气势凌人,也不妄自菲薄,认真思考,勤奋笔耕:其在全国人大、政协期间出席会议、调研、发言、建议等生活的内容,被集结出版为《我在政协这一年》《我在人大这五年》等书。书中,他以一个民主党派成员的视角,见证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呼吁更多的力量参与、关心、理解一线教育的改革。要当好官员,又要做好学者,成本自然是巨大的,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酣眠之时,他已经坐在案头读书或写作,他说自己“最重要的思考与写作都发生在清晨”。

     

        知识分子的使命

     

        因为新近阅读岳南先生6卷本的《南渡北归》,让笔者思索:什么才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使命?烽火照京都,往事难回首。那一段岁月里,面对外侮内乱,老大帝国跌跌撞撞,而那一拨“五四”文化先驱以及海外学成归来的学人,精神是何等的昂扬,灵魂毫无委顿之状,他们高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旗,坚持自己的文化阵地,在民族最暗黑的黎明发出璨灿的光芒,一种渊停岳峙的风范,后世仰之弥高!

     

        近十年来,朱永新研究他心爱的心理学、教育学已经很少了,他主要聚焦于一个又一个教育行动:如火如荼推进“新教育实验”,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到全国宣传和传播教育理念,用书信的方式与困惑的一线教师谈心,通过网络为应试教育中焦躁的中国父母撰写“新父母晨诵”系列短文……翻检他近几年出版的著作,除一些外译的文集外,几乎都和“新教育”直接相关:《致教师》是50封与一线教师交流信件的结集,《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是他每年为新教育年度研讨会所做演讲的结晶,《教育的诗意》是他为新教育朋友写的序跋录,《教育的方向》是他与教育在线网站网友交流及利用网络了解民意的记录……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统流传,知易行难,程朱以降,能扛起其中任何一句的人其实屈指可数。但历史上,总有人奋不顾身为“横渠四句”这样的人生理想作注。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先生在国内开展平民教育的本土实践,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教育实验,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学校倡导生活教育,这些儒者、学者、实践者不仅丰富了中国民主教育的基本内涵,而且开创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理想建设的宏大时代。一百年后的今天,集教师、学者、官员于一身的朱永新,在既没有行政号召、也没有财团支撑的背景下,“周一至周五为政府打工,周日为理想打工”,领导了一场波及国内29个省,涉2246所学校、近220多万名师生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他立足国内教育实际,脚步所至即是思想长跑落脚点、心中命题之所在,从教师个体成长到集体携手前行,以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愫感染无数的教育志士;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他以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使一份有着灵魂与良知的文化自觉,弥漫在市井之上、街道之上、乡村之上,直至力透每一个有生命的角落。

     

        “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实施十四年,有人将其和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教育部的新课程并称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驾马车。

     

        朱永新在《教育的情愫》一书中说:“新教育是我的天命,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新教育而存在。”“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朱永新的“勇毅”和“笃行”得到无数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拥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教育实验”对改进中国教育特殊生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团体、机关勇敢地走进“新教育”的行列。朱永新写作风格的转变也得到学界的肯定,许嘉璐先生为朱永新10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作序说,朱永新“尝试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刻意如此,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

     

        《教育的情愫》,是朱永新个人的教育书影录,也是当前对教育现状的实践性反思、对人性做出的深情追问,更是新教育行动从孕育到落地生根、发芽结果的群体记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