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古园千秋:感受乾隆的天堂花园

    赵静荣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13日   19 版)
    《古园千秋:故宫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与意象表现》,王劲韬著,2016年6月,148.00元

        中国古代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林寺庙、署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乾隆花园是私家的皇家园林,其官称正名为宁寿宫花园。以其小而精,不仅在紫禁城五所御花园中独占鳌头,而且在园林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学者与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宁寿宫花园的设计与建造,或许就源于乾隆皇帝少年时代的一个梦。在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五百多年历史上,在所有居住于此的24位皇帝中,没有哪一位能像乾隆那样对故宫的布局和建筑样式作过如此之大的改动。

     

        很少有一位皇子能如他这般幸运,从12岁起就能一直住在皇宫里,即便他的父亲还没有成为帝国的君主;也从没有另一位皇子大婚以后能留在宫中,并且一改先例,愣是在紫禁城西六所当中,生生划出两所之地,建成一处名为“乐善堂”的风水宝地作为“禁城王府”(后升格为“重华宫”)。这位“和硕宝亲王”是明清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不用祖述“潜邸”便直入紫禁城的幸运儿。除去每年逗留避暑山庄、圆明园以及出巡的时间,他一生中大致有半个世纪在故宫北面这大约30公顷的地方度过。当然,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停止过对这座宫苑的改造,而且改造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步步扩大开去,直至声势浩大。他即位才四年时,就迅速将儿时居住的西二所升格为重华宫,将头所改作戏台(漱芳斋),并拆除西四、五所,改建为建福宫及花园,加上南面的中正殿、雨花阁等新建,几乎是一下子改掉了故宫西北的整体格局。但这种“折腾”似乎并未就此结束,在完成了北京西郊、避暑山庄、蓟县盘山等处的大规模建设后,乾隆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了他儿时生长的地方——他要重建东部新中轴,重建一个更好的建福宫花园——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见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

     

        此园以建筑为周边,以掇山为心,建屋向心,辅以各种置石,体现了置石和掇山是中国园林最灵活和最具体的手法。为减免用地狭长而分五进为院,景皆随遇而安,借宜造景。从景意转化为景象是从精神到物质的飞跃,也是造景的门道。其用地纵长,西为高大、直且长的红色宫墙,东为大尺度的宫殿。中国园林的诗画创造空间、景以境出和“借景”要法均可由宁寿宫花园鲜活地体现。

     

        宁寿宫花园作为乾隆预设的老年倦勤之所,其园林景观的精雕细凿,多出神妙之笔。不仅在造园技艺上达到了清代皇家造园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内庭四园中风格最成熟,手法最活的精品,而且,这座建于乾隆盛世的花园,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体现出的浓厚的文人情趣和仕隐两兼的超然思想也是以往皇家园林中极为少见的。为此,宁寿宫花园亦堪称内庭禁园中的文人园。其景名用典之广泛,命意之深刻,表现出比江南私家园林更为广博深邃的艺术感染力。乾隆刻意模拟一个汉文人小宇宙。他将平生的志向、归隐的理想、对天下的祈愿及其对艺术、佛教的浓厚兴趣,以古今同物、用典题铭的方式立体地展现于后人。就思想深处而言,所有这一切造园点景之笔,均源自乾隆深厚的儒家修养和汉文化功底。实质是,以造园的方式,再次提示其“内圣外王”的品格和“礼乐中和”的儒家治平理想的践行。而乾隆造园正是在这一“礼乐复合”的过程中被推至历史高峰。

     

        乾隆的归隐思想从古华轩的曲水亭一景的构思意匠就见得分外鲜明——在朱门魏阙的宫禁营造出十足的林泉幽趣,反映其对东晋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慕,乃至宋明以来的士大夫情趣的认同,最后达到对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标榜与追求。这种变魏阙为林壑,使居平地的尝试多少与其大隐于朝的思想立足点有关。大量的山林环境、人工山岩、岩居、仙台等设置实是对其帝王之隐的回应与观照,与遂初、符望、倦勤等景名设置异曲同工。

     

        乾隆一生造园无数,但唯有这一座是真正令他心仪不已、志得意满的。他常常自诩为华夏第一文人,非但如此,他无疑也是一位真正的造园家,一位“驱五丁之力,尽天下奇瑰”,使大地焕颜的巨匠。在这竭尽天下珍产、凝聚无数工匠才华的跨越半个世纪的造园实践中,论及技术之精、工巧之最、保养之善、包含历史信息之丰,揆华夏名园千计,无一可望宁寿宫花园之项背者。与其说这是一座乾隆用以“倦勤”的养老花园,毋宁说是他用于圆梦的天堂花园——一座真正属于东方人理想与审美的家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劲韬教授的《故园千秋:故宫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与意象表现》一书,在多年研究和现场写生的基础上所作文字与图像资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座“中国皇家第一庭园”的第一次造园历史考据和景园意象表现。在大量测绘和现场写生基础上,作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宁寿宫花园前后四进院落及主要景观区域的所有鸟瞰、透视、剖面和节点表现。书中收录了近两百幅手绘图,为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留下了完备的一手资料,并通过表现艺术与测绘技术的结合,全方位地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高度艺术性与原真性兼备的建筑表现图,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孟兆祯先生这样评价《故园千秋》:在画面选择方面,宏观、中观、微观兼备,既表现布局之形势,又涵理微之心机,亭台楼阁、置石掇山、树木花草与石雕小品,无不尽他的心力去揣摩和绘写。以色彩处理而言,秉承“随类赋彩”之理法,却又辅以西画的光彩效果。同一景物从不同视角去绘写,既有平视,也有鸟瞰图和虫瞰图,加以精心测绘的总平面图和代表性的剖面图,令读者由画入景,由景入境。总鸟瞰图慢工细活,交待得清楚、周详;建筑准确挺括,苍松翠柏各有伸展和虬曲的真意,皮纹苍古,自然扭曲的纹理都尽心地描绘呈现。

     

        故宫宁寿宫是中国皇家内廷园林最杰出的显例,自乾隆四十二年完成至今,除慈禧晚年在此小住并稍作调整,数百年来几乎原汁原味地保持了乾隆盛世造园时的所有经典手法与特色。同时,这也是一座深藏不露的花园,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未对公众开放,这也令这座花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