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对峙的态度与成长的苦痛

    江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29日   16 版)
    《说出来》,[美]劳丽·哈尔斯·安德森/著,吕良忠/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年出版,定价:25.00元

        麦克米伦世纪丛书“零时差·YA书系”在中国出版,他们的出版理念是“阅读与世界同步”。阅读了两本,感觉世界真的很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青少年,拥有相同的人生难题:即对峙的态度与成长的苦痛。两本童书分别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劳丽的《说出来》,以及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人舒尔曼的青少年小说《托德日记》。它们让我跨越时空地联想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经典小说《在路上》和另一部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联想到中国大陆的追随者韩寒与郭敬明的《三重门》和《悲伤逆流成河》,还有比两位80后更早20年的刘索拉和徐星。尽管不同时空与背景,人类的现代文化中都横着一条代沟,青春叛逆无论强烈或温和,少年的诉说总带着一种对峙,与学校家庭父母构成一种张力。

     

        劳丽《说出来》采用的是日记体,尽管使用的是第一到第四学期来代替具体日期,每个学期结束时还附上成绩表。作品的时间跨度从“欢迎来到美时高中”到“毕业舞会”,涵盖整个高中生活。女主人公的视角充分表达了一位美国高中生的成长经历,真实而不虚饰,细腻而不夸浮。女孩子的少年心理曲折有致细致入微:家人的隔膜、父母的疏远、同学的敌意、教师的威权、闺蜜的嫉妒,甚至性伤害,一个女高中生可能遭遇的成长难题,一股脑拥来,却几乎无人倾诉,孤立无援。包围少女的是“高中盛行的十大谎言”、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监视、男生女生之间的恶作剧——少年的世界,同样是艰难险阻,关山重重!最抓眼球的是少女的反叛情绪——对父母、对学校,譬如“晚餐剧场”中父母的训斥,譬如“第一修正案(续集)”的反叛气氛——中学生的集体情绪似乎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是少年青春期生理的焦虑,还是社会性压抑导致的情绪反弹呢?其青春期的普遍性生理因素有多少?代际差异的社会因素又有多少呢?透过生活表象,我们会不由地陷入思索。不过,女主人公还是相当“阳光”并学会自我释放和精神拯救的——美术课一直是她的精神乐园,“自由人老师”是她的精神楷模,她的画——那棵小树终于在毕业前夕“破土而出”,开始呼吸,“树冠伸向太阳,高大而健康”。此时,作家的乐观态度与笔下少年的希望满怀,汇流成河滚滚向前,犹如生命,喜悦成长。当然,劳丽笔下的主人公女高中生属于温婉柔和一派,尽管亦有精神肉体双重伤害,但孤独的小树依然有小鸟羽毛般希望。由此看出,少年国度不同,成长的苦痛却是异乎寻常地相同。“零时差·YA书系”的出版理念“阅读与世界同步”当属此理。

     

        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人舒尔曼的青少年小说《托德日记》与劳丽的《说出来》,同属青少年小说,中学生题材,均为第一人称自诉。显然目标亦是一致:追求真实性以及亲近少年读者。不过,14岁的托德诉说更加细致,包括他的家庭生活,缝衣妇的母亲,“贫困阶层”,底层生活,涉及美国中学生暴力行为:敲诈勒索、扒窃吸毒。托德以被“改造”的“囚犯”登场,对峙着用纪律与规则维持的学校,但这个穷孩子却不乏善良仁慈,不乏对于美的追求。贯彻全书的情节是托德竭尽全力为学校戏剧演出准备戏服,同时他为了阻止坏孩子破坏演出的恶作剧,不惜挺身而出。幸好他遇到了宽厚的女教师,通过自省式日记写作,拯救并升华了自己。结尾,被戏剧演出全场肯定的辉煌一刻,坏孩子回归了,非主流的抗议在学校伍德罗夫人的教育下,生动地汇合主流,青年亚文化终于以妥协融入主流,作家“正能量”努力与期待由此达成。美国男孩托德站在了聚光灯下,被接纳,被承认。由此也可体察作家仁爱怜悯的胸怀,他包容理解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情绪,同时,相信青少年最终会融入主流社会。作家舒尔曼借笔下的中学生托德,以及他尽心尽责的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之间的交流,寄托了这样良好的愿望,表达了即便“代沟”依然可能跨越、可能交流的期待。作家,永远给予期望、爱与美好。以上两本书可谓例证。

     

        回望吾神州大国,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从“中国文化中一向没有青年之概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救救孩子”的呼喊,从20世纪“狂飙为我从天落”的青年运动到21世纪80后文学青春写作,乃至互联网中“网络一族”的聚集,以及青年亚文化的勃勃生机——我们相信:社会在不断变化中始终保有进步的姿态,中国一直向前!其标志有二:一是代沟的正视与合理化对峙;二是青少年诉说由社会群体转向更具私人性的个体。因为进步,我们平添信心;因为进步,我们满怀期望。这,也许就是麦克米伦世纪丛书“零时差·YA书系”的一种文化呼应和努力的境界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