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颜维琦)历时30余年、前后有30多位学者参与其中的“唐诗学建设工程”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共计8种专书、960多万字规模的“唐诗学书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套推出。6月11日,“唐诗学研究的继往与开来——唐诗学书系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举办。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唐代文学学会年会上,傅璇琮向学界倡议开展唐代文学学术史的研究,随即在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刊发陈伯海《唐诗学史之一瞥》的长文。此后由陈伯海领衔的“唐诗学建设工程”开启。陈伯海认为,自唐以后的历代文人学者们从未将“唐诗”简单看作唐朝人所写的诗。在他们心目中,“唐诗”代表着一种民族传统,甚至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当为后世诗人所学习和效法。流传久远的“宗唐得古”之说以及随后而起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便都是围绕对这一典范意义的理解而展开的。当然,从唐宋经明清以迄现代,人们对唐诗的领会不断发生变化,历来的“唐宋之争”即包含对唐诗定位的重大分歧,而即使同属“宗唐”阵营,也会产生“宗盛唐”与“宗晚唐”“宗李杜”与“宗王孟”诸般歧异,至于研究唐诗的心得以选诗、编集、注释、考证等不同形态出现,更为人所熟知。这正表明唐诗学的建设不仅有其学理的支撑和历史的沿革,而且有其门派的分立以及成果形式的丰富多样性,足以构成一项专门的学问。
着眼于“唐诗学”学科的整体性建构,唐诗学建设工程从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方面入手。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成果,《唐诗书目总录》与《唐诗总集纂要》属唐诗目录学建设,《唐诗论评类编》《唐诗学文献集粹》及《唐诗汇评》属史料学工程,而《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唐诗学史稿》则从不同角度就唐诗学原理及其学科发展史进行理论性概括。
与会学者认为,此项建设工程实施的意义,首先从观念上明确揭示出建设“唐诗学”的目标,并为这门学问的建立发掘和清理了广泛的历史资源,提供了大量切实的基础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底基。其次,通过“书系”的组合,提示了一条从目录学经史料学再提升至理论总结以研治唐诗学的阶梯式通道,为继续推进学科深入发展提供必要的凭借与可行的门径;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将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概括这样不同门类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互参互用的研究路子,亦可为相关学术研究用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