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何以缺乏大作品?文学界怀念陈忠实

    “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在京举办

    本报记者鲁大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15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鲁大智)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他生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颗为文学跃动74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为了表达对作家的深切怀念,从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中总结经验获得启迪,推动中国文学的的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于6月6日举行“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

     

        “《白鹿原》是恢弘的史志和史诗,它带领我们进入想象中国的新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同时也把中国新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回顾了陈忠实的生平与创作,她表示,陈忠实是一个沉静、高洁的作家,他的一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作家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和人格力量决定着他的作品的境界、高度和力量。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方面的经验和启迪。铁凝说,陈忠实一生甚简,他对这个世界的生活需求可能只是一碗面,一根烟,一句秦腔,但是他获得了生命对一个作家最丰厚的馈赠。对陈忠实来说,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具体的人,是那些和他谈笑,向他倾诉生活苦恼的农民朋友,是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的读者,陈忠实从来不会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他和人民血脉相通,心心相印。这样一个作家,毕生执著地热爱他的土地和村庄,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乡土中,扎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见人所未见,对乡土中国的现代命运做出了振聋发聩、别开天地的表现,他的《白鹿原》才成为来自民族生活深处,凝聚着文化和历史的丰厚经验的中国故事。

     

        为什么我们没有像俄罗斯那样有众多伟大的作品?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认为,其原因复杂,但与我们曾经有过的割裂、中断、扭曲的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面貌不无关系。《白鹿原》恰恰在文化精神关照中国乡土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多年来《白鹿原》不断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秦腔、歌舞剧等各种形式,始终没有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由此可以看出,《白鹿原》有一种说不完的感觉,这恰恰是经典作品应该具有的品质。《白鹿原》的立意高远,它的文化意韵首先表现在正面关照中华文化的精神和这种精神养育的文化人格,看重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雷达说:“我们总是感到当代文学有一种欠缺,就是深入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精神和善于讲述中国故事的大作品比较稀少。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检验,比较而言《白鹿原》在深邃程度、厚重程度上更胜一筹,有巨大的历史概括力,把它摆放在当代世界文学的格局里也毫不逊色。”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指出,陈忠实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创作与大地、时代和人民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事业,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受到了亿万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钱小芊表示,希望与会专家共同探讨陈忠实同志的文学创作,探究其创作带给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精神的伟大旗帜,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

     

        研讨会上,阎纲、何启治、李国平、白烨、贺绍俊、梁鸿鹰、张志忠等专家先后发言。大家深情回顾了与陈忠实同志的生平交往,分析探讨了陈忠实创作的道路、成就与风格,深入思考了其带给中国文坛的现实影响和深刻启示。与会者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意义,不仅是对陈忠实同志的追思与纪念,更在于对其高远的创作追求和崇高的人格精神的学习与传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