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源华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民国外交家丛书”由《外交总长陆征祥》《北洋外交领军者颜惠庆》《“三世”外交家伍廷芳》《“废约”外交家王正廷》《革命外交家陈友仁》《战时外交家宋子文》《法官外交家王宠惠》七本传记组成,该丛书不仅以鲜明的标题突出了各传主作为外交人物的特性,而且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丛书是学术性与通俗性高度结合的佳作。就其学术性而言,一方面,丛书各传作者都是术有专攻的研究人员,且陈雁、张礼恒分别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即以颜惠庆和伍廷芳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传记较多地保留其学术性;另一方面,丛书各传涉及的重要引用都按严格的学术规范作了注释,且参考文献不仅多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而且尽可能地优先使用一手档案、文献,日记、年谱等,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就其通俗性而言,各传在语言组织和遣词用句上极尽生动活泼,且丛书中不乏趣闻轶事,如陆传中谈到陆征祥与夫人培德女士的结合时称,培德女士的风韵和神态气质令身体瘦弱、多愁善感的陆征祥有一种“安全感”,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丛书中甚至还有部分外交人物之间复杂关系及其因由的介绍,这些内容大大增强了丛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二,丛书是民国外交史的缩影。丛书所涉及的外交家的活动范围,从时间上来说由晚清至整个民国时期,从地域上来讲,涵盖美、英、俄、日、德、比等世界主要国家,从内容上来说不仅有民国外交史中若干重要事件的双边交涉,还有在国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莫斯科外长会议、开罗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活动,这些外交家的活动较好地勾勒出了民国外交的基本面貌。透过丛书,读者不仅可以对民国时期外交家力争国权的努力及民国外交的整体水平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满清经自整个民国时期,其他政府各部水准较差,受外国轻视,但外交部则始终维持相当水准,周旋折冲于国际坛坫,未必较人稍逊”(《王宠惠传》,第255页)——而且也可以对政局更迭的中国,外交家作为一种稀缺政治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成因有所体察。
第三,丛书包容性强,信息量大。除了民国时期的外交外,丛书也是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透视镜。如陆传、颜传、王宠惠传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部分中国新式学校的创办、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发展情况等,颜传中甚至还有关于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建立过程、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情形的介绍等;宋传中则对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金融等有详细介绍;丛书各传都有相当的篇幅涉及民国的政争、党争和派系之争,使读者对中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第四,丛书中涉及的一些交叉或重叠的主题,形成了对历史事实的相互印证。如王宠惠传中关于伍廷芳任沪军都督府外交总长时期所作工作的总结、伍廷芳出任南方和谈代表时各方的反应,与伍传中的内容互相印证补充。读陆传、王正廷传可以了解巴黎和会的情况,读王宠惠传可以了解华盛顿会议情况,颜传中则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有涉及,且对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的派出情况及会议期间中日两国的交涉描述更为详细。由此,读者可以通过这几本传记对构建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再如,陆传和颜传中都对民国肇建时外交体制的革新内容及成效有较多介绍,颜传中对关税会议的介绍,则较王正廷、王宠惠传中补充了影响关税会议尽早召开的“金法郎案”的详细介绍,当时国内对关税特别会议的不同看法等内容,并作出了中国外交界试图利用五卅惨案交涉打开华盛顿会议后外交僵局和改变局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