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百札馆印象

    黑色诗情 白色画意

    ——读秋实的冰雪画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15日   03 版)
    秋实作品

        对冰雪画的了解不深,理解不够,自然会影响对冰雪画家及其作品的误读。读画,不希望外界的解释,就好比读书,也厌烦导读一类的文字。

     

        对秋实的画,也喜欢一个人静静观看。我固执地相信,具有审美意义的画作,看久了,自然会看到深处。

     

        不管冰雪画的技术要素有哪些独特之处,我坚持作品第一的评论原则,从画出发,通过一幅作品的精神向度探寻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此,秋实的《孤独的雪山》与《心心相印》让我的思绪飞扬起来。的确,这两幅作品,给了我宁静,也给了我激情。

     

        《孤独的雪山》有磅礴之气。远处湛蓝,纯净深邃。这是雪山应有的情境,是雪山高洁超脱的表达。湛蓝属于天空与大海,在秋实的内心深处,天空与大海是梦开始的地方,因此,他美好的寄托总是与这种色调相连。雪山在湛蓝的背景下沉思,笔触时动时静,肌理的刻画,赋予雪山蓬勃的生命气象。不见森林的山,会有死寂的感觉,雪山不会,雪会呼吸,有雪的山峰,易见人格。墨青色的山脚,传达着高原的高冷,这是作者客观的描写,还是主观的陈述?我认为,两者兼备。观赏《孤独的雪山》,如同倾听一支钢琴曲,旋律铿锵,金属般的力量呈现出块状,直接而生动。这时候的雪山,是大海中迎风航行的船,是戈壁滩上顽强跋涉的骆驼,是我们心中的旗帜。

     

        生命的直觉,让我们对《孤独的雪山》有了这样的感受。也许,画家秋实还有许多寄托等待我们破译。对艺术而言,说不清楚的时候恰恰最有魅力。

     

        仅仅研究冰雪画的矾墨技法,抓不住冰雪画的源头与精髓。为了对冰雪画创作超越,他到云南丽江长期居住,以香格里拉为创作基地,以冰川雪山为艺术灵感,先后五次登上香格里拉体验生活和写生,足迹踏遍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巴拉格雪山、白马雪山、梅里雪山等。

     

        雪山是秋实人生的重要部分。

     

        艺术创作,功力与才情相辅相成。深入理解雪山,反复观察雪山,不断描写雪山,是秋实冰雪画创作的美学之根。在《心心相印》中,我们可以看到秋实对雪山的独特刻画——依然以湛蓝色为基调,山峰间的雪如一条白色的带子,把三座山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个世界。与《孤独的雪山》不同,前者是为英雄礼赞,后者是对和谐世界的展望。读《心心相印》,尤其是对黑色的山脊印象深刻。雪山山脊的色调,一定夸张,似与白色的雪山对比,强化画面的节奏感。然而,这样的手法是老套,可以有,但要说明为什么有,读者是否接受?

     

        显然没有障碍,对于黑色的山脊,我们理解成一支乐曲里的重音切实可行。如此重音,是对审美过程的推动,必不可少。也许,这是绘画性的揭示,是画家本人自有的心路历程。

     

        冰雪画的绘画性是一个画种不能缺少的能力和本质。时下不难看到冰雪画,也许正是绘画性的缺失,导致所谓的冰雪画有一种俗象。

     

        对秋实冰雪画的学习和创作,他的老师于志学最有发言权——“经历了几次蜕变,他摆脱了自然主义纷繁琐碎的细节,以突出整体进行提炼概括,把冰雪画排笔法表现的雪山以简括的方法更加单纯化,更具表现性,他对黑白虚实有着敏锐的把握,并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简约单纯的造型和审美元素,大胆的使用黑色和蓝色,更凸显了雪山的挺拨洁白和神秘感,他以全新的色彩、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画面整体感,画出了雪域高原荒寒野逸的审美境界,也画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于志学的评价有的放矢,是我们理解秋实作品的最佳路径,值得深思和回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