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洗练文字呈现的学林壮丽

    康春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01日   08 版)
    《伟岸壮丽的学林》,吕绍宗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45.00元

        《伟岸壮丽的学林》是以篇篇散文纪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历往事的一部作品。从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筹建文学研究所,到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风貌,历时整60年。全书分为四辑:如把“学林壮丽”一辑看作社科院岁月的一幅全景图,学术记趣的“学林读经”,国外研究、参访期间的游记“学林飞叶”两辑是社科院两个点滴的特写镜头,“学林沃野”则是学林植根的广阔社会,有万千世态,有人间亲情。

     

        《遗香悠悠何其芳——写于何其芳诞辰100周年》让人看到何其芳在指导研究生时,强调要有真知灼见,不可人云亦云;“反右”运动中作为所长他竟敢提出文学所没有右派;“拔白旗”运动中不同意把老专家定为“白旗”;评审学术职称中宁肯自己不上,也不同意因政治运动中受批判而“影响”老专家晋级职称;甚至对他十分敬仰的毛泽东主席白纸黑字的文字也敢提出质疑……这种品格,难得,太难得!《低调而善自省的冯至》赞扬冯至诚辞“顾问”虚名,谢绝研究所已经为他准备就绪的“纪念会”“研讨会”,直言“该干什干什么”“别赶这个浪头”;而对他任主编的《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因时代因素难免受到“左”的影响,却一直当作“一块心病”而耿耿于怀,如此等等,为学界树立了一个低调为人、严于治学的榜样。《钱锺书、杨绛力挺求是 卞之琳、杨周翰闻过则喜——一篇20世纪的学林佳话》,在当今学风浮躁的大环境中,赞扬了几位学术前辈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而支持年轻学者指正专家学术失误的高尚品格。《戈宝权当邮递员钱钟书当茶炉工——〈外国文学所成立40华诞随想〉补记》,站在当今外文所“不惑之年”的高度,对当年社科界“四清”“文革”“走五七道路”等“踉跄学部”做了反思,并赞扬戈宝权、杨绛在那非凡岁月中甘冒政治风险,关爱遭政治迫害的年轻学者的情操。《戈宝老答问录》让读者看到俄罗斯文学翻译、研究先贤戈宝权先生诲人不倦的大家风范。《热忱百岁仍暖人——恭贺贾芝先生百岁华诞》赞扬了延安窑洞的老革命,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先驱、民族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贾芝所长米寿高龄,仍对学风建设满腔热忱的崇高精神。《高莽笔下的世界文学画廊》《学者所译 寓研于译》等数篇散文,展现的是当今学界名家的成就。《无影无踪岁月去俊杰凡夫入画来——画记社会科学从浴火重生到欣欣向荣》,借对高莽四幅美术作品的赏析,展现了从“走五七道路”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欣欣向荣的难忘岁月。

     

        作者对学林满怀深情,但是《伟岸壮丽的学林》没有流于庸俗的泛泛称颂。里面有对不健康学风的批评,有对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期待,还有就党建写给中央的建言,以及对如何评好职称这个大课题的探讨。

     

        社科学林之外,书中还写了人民音乐家郑律成,著名诗人贺敬之、柯岩,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嵇文甫,题写“翟泉第二小学”校牌的党和国家原领导人华国锋,作家孙犁,戏曲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新中国整骨医学的奠基人郭灿若、高云峰,以及首都风貌、乡村往事,等等,这便是“学林沃野”展现的广阔社会!

     

        书中文字洗练隽永,对展现学界先贤风采和揭示精神境界都起着重要作用。《低调而善自省的冯至》说,与冯至相处二三十年,“但我却不敢说我‘知道冯至’。就像与故宫终生比邻的街道大爷,未必敢说知道故宫一样”。《遗香悠悠何其芳——写于何其芳诞辰100周年》谈到何其芳和他的副手毛星高尚的人品时感叹:“阅读往事,仿佛西天晓星残月,空谷一缕清香。此时心境,欲说无语。”揭示两位先贤高雅的精神境界,读了这段话,再说其他,一字都显多余。《热忱百岁仍暖人——恭贺贾芝先生百岁华诞》开头说:“窗外阳光灿烂,楼前九爷府外高大粗壮的百年古槐暂脱夏秋繁华,正蓄锐待春。望着它直插蓝天的苍劲枝干,我忽然想起,再过几天,2013年12月12日,农历11月15日,就是贾芝先生百岁华诞……”这几处文字中,“故宫”、“空谷一缕清香”、灿烂阳光下枝干粗壮的百年古槐,都极具象征意义,表现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展现紧张学术活动之外学者们恬淡高雅精神风貌的,要数《星空与灯海一色》中学者夜登香炉峰的描写:“白日两厢绿树参天的山路,现在竟成了‘暗无天日’的地下隧道。只有碰到一块缺枝少叶的地方,‘隧道’才露出一片天空。”这种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走出‘隧道’到了山顶,才恍然大悟:原来月亮没有落,而是静静地悬在远处另座山头古亭的飞檐上,既非如弓似钩的新月,也非玉盘冰轮似的圆月,而是光洁而明亮的一片半月,活象一片透明的薄冰挂在西天。”与这种美景相映的,是人的美好心境:“把万丈高山和参天大树踩在了脚下的人们异常兴奋……离开白天如织的游人,我们独享大自然的静谧,离开城市的喧闹和耀眼灯光,我们独享朦胧月光的清纯……”多么恬淡,多富想象啊!

     

        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阅读的愉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