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

    《翻译之艺术》:美在翻译中的传递

    冯智强 常磊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4月20日   20 版)
    《翻译之艺术》,张其春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
    《翻译之艺术》内页

        张其春先生所著的《翻译之艺术》于1949年4月由上海开明书店首次出版,并被列入《开明青年丛书》。在而后的几十年间,台湾、大陆等地也一度再版该书,2015年10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又推出新版。初版距今已60余载却仍一版再版,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学界的广泛认同。作者旁征博引,以中外大家的经典翻译为案例,从“音韵之美”“词藻之美”“风格之美”三个角度分别深入探讨了翻译的艺术。全书行文优美、风格典雅、例证经典、格调高妙,实为难能可贵的翻译研究专著和鉴赏读本。

     

        一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翻译之艺术》中的翻译案例多以汉译英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选材极具代表性,多以反映中国特有文化为特点,并同时以翻译鉴赏读本的形式出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书中以大量中国经典诗词、文学作品作为案例,收录了诗词翻译及经典文学作品共百余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儒、释、道学说到“四大名著”,再到各类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并附以译文对比,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先行之著,向海内外学者讲述翻译之美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作者文化底蕴深厚,在讨论翻译问题的同时,通过双语对比来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介绍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在对外翻译中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方向。加之全书多以对比的形式鉴赏翻译案例,从音韵、词藻、风格等方面入手,讨论英汉文字语法与结构之异,对比之中突出汉语文字的特点,也是对中国语言的一种推介。

     

        二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艺术性的语言之一,仅就音韵而言,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四声构成发音的抑扬顿挫,极具音乐特征。作者在全书首章中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发音巧合入手,将翻译中的音韵之美向读者娓娓道来,从“雷雨风水”之声到“言语啼笑”,再到“鸟兽虫蛇”之响及“百物皆鸣”,作者列举了数百则与音韵相关之译例,供读者揣摩、推敲,以领略其中蕴含之美。例如作者在本书中针对水流之声的翻译,便是见解独到,细致入微。

     

        作者语言功底深厚,精通多国语言,他将几种不同语言的特点概括为:“国文绚烂洗练,英文缜密刚健,法文艳丽飘逸,德文朴素冲淡,俄文婉转委曲,日文华衍纤秾,而拉丁文谨严简约”(第97页),书中多处以对比视角审视不同语言的词藻之美,并以译作为中心,从“意境”“妥帖”“周密”“简洁”“明晰”“新奇”“文采”等七个方面展开,探讨了翻译中的选词特点。书中译例详实,并辅以严谨的点评,可谓直观练达,意境深远。仅从作者对翻译过程中词藻选择的审慎态度便可以发现作者治学严谨,选词炼句考究,从而将翻译提升到求美的高度,令人读后犹感余味无穷。

     

        在“风格之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六种译文的风格之美,并进行了高度概括:

     

        其有国粹家之态度者,古典派也;其有情人之态度者,浪漫派也;

     

        其有诗人之态度者,象征派也;其有史学家之态度者,写实派也;其有记者之态度者,自然派也;其有艺术家之态度者,唯美派也。(第345页)

     

        这六种译作风格各有其美,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风格的翻译参考,在对比之中突显出美之独到。作者点评精准,分析到位,将自然派和浪漫派的特点与异同之处一一作出总结,尽显译文风格之美。此外,作者在书中多处针对同一作品提供了不同派别的翻译文本,如自然派与古典派、浪漫派与古典派、自然派与浪漫派等的译文对比,译文风格之美,因对照而益显明。

     

        三

     

        纵观全书,大部分译例原文取材自中国经典古诗词。张其春先生在《翻译之艺术》中坦言:

     

        翻译至于诗歌,登峰造极矣。诗本抒情,而情绪难传也;诗重意境,而境界难绘也;诗贵吟咏,而韵律难播也;诗富暗示,而余意难蓄也;诗有规格,而体制难袭也:今欲保持原作之真之善之美,凛乎其难矣。(第93页)

     

        面对如此富有挑战性的选材,作者仍以优美的行文对名家名译作出一一点评,可见其批评鉴赏底蕴之足,中英文造诣及翻译功底之深。中国古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等特点,正与全书关于翻译中音韵、词藻、风格之美所探讨的内容不谋而合。

     

        从题材上看,除了选取中国古诗词作为翻译研究案例以外,本书也收录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原文和译作供读者参考学习,内容涉及《圣经》《西厢记》《红楼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最后一课》《道德经》《史记》《阿Q正传》等,具有极其宝贵的文学和鉴赏价值,并收录了林语堂、梁实秋、吴经熊、威利、理雅各等翻译大家的经典翻译案例,用以对比、分析和鉴赏,使论证更具权威性。除文学作品以外,书中还大量引用了诸多权威书籍用以字句推敲、翻译借鉴和汉英句法对比等,作者这种严谨的钻研态度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

     

        该书作者不仅是一位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辞书编纂家,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语言能力在《翻译之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书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在多处译例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必要时甚至亲自重译。除了汉、英两种语言外,该书多处例证还涉及中日、中法等多语言的对比,其超强的语言天赋和审慎的翻译态度可见一斑,这与其自身的翻译和词典编纂实践密不可分。作为辞书编纂家,作者将自己毕生的翻译实践经验融入《翻译之艺术》之中,使全书更具说服力。

     

        四

     

        从首章“音韵之美”开始,作者列举大量英汉双语中的发声巧合,并对双语中出现的拟声词进行系统归类比较,从“雷电风水”到“言语啼笑”,从“鸟兽虫蛇”到“百物皆鸣”,数百个拟声词的双语译例跃然纸上,供读者品评探讨。而后作者对汉英语中出现的双声、叠韵、同音异义、韵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察,归纳出“英语拟声,常用叠韵,国语则以叠字居多”,“英语叠韵联绵,以用元音y为最多”,“印欧语文,有兼具双声与叠韵者,国语之所未有也”,“英语因有重音之关系,读之抑扬顿挫,甚为悦耳”等双语差异,为读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在本书中主张“中西语言,各有其特殊背景;照字移译,固难求妥帖,且易滋晦涩”,旨在强调译者在翻译选词之时,必先考虑原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用典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如“官吏”一词的翻译,作者有言:

     

        官吏二字,若译为officials,未免笼统;盖在英人之意识中,officials莫不先人后己,为民服务,反观我国之官吏,可贪而不贪,可刮而不刮者,殆如凤毛麟角,岂非corrupt officials耶?今之机关,其腐败情形,一视清之衙门,故仍应译为ya-men,庶存真相。(第135页)

     

        由此可见作者重视双语对比,字斟句酌,深究英汉语义之异同,以求译文之精准。作者在诸多章节中都针对中英互译中意义易混淆的词语也加以列举区分,以此警示读者切不可望文生义,以免贻笑大方。

     

        作者从国语喜用对偶、国语的简洁与反复、“国语修辞,好用隐比(metaphor)”、欧化之汉语和汉化之英语,以及国语的象形特征、善用叠字、喜用骈语等特点进行论述,针对英汉话语组织法作出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附以详实的译例。如在讨论国语喜用对偶之词时,作者提供了以下译例:“‘衡量轻重’一句,若译为‘toweightthelight⁃nessorweigh[ofamatter]’,转觉累赘,仅曰toweighthegravity可耳。反之,‘tomeasurethelength’则可译为‘量长短’。‘thedensityofpopulation’通译为‘人口之密度’,亦可译为‘人口之疏密’。”以此警示读者将对偶之辞译成英语之时须多加斟酌。同时,作者在汉英双语对比的视角下探讨译例翻译的得失,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多用重复、重骈偶等特点呈现给读者,为其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翻译之艺术》一书是集信、达、雅三位于一体的优秀范本,用美学的视角审视翻译之艺术,探讨美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再现,并以汉英双语对比的方式,在差异中探讨翻译得失,从而阐明美在翻译中的传递。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所评,该书“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有美不胜收之感”(第10页),其非凡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后世留下经典的翻译鉴赏文本的同时,也为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借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