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图书不仅传承人类的知识与文明,它本身也是一件件凝聚人类智慧的艺术品。从竹木简牍到缣帛纸张,从刻画抄写到雕版活字,从卷轴经折到包背线装,中国图书文化的演进历史可谓绚烂多彩。《中国图书史十讲》就生动呈现了这部历史。
该书开篇即交代了写作目的:“中国古代的图书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形态、完整的体系、多舛的命运,形成了许多与别国图书不同的特色。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曾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对图书的著述、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校勘等活动。可谓‘官有其守,世有其学’。后来又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辑佚学、辨伪学等名目繁多的治书之学。本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讨归纳中国古代图书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这些与治书之学有关的基本知识,使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对中国的图书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产生一些兴趣。”
该书作者肖东发先生自1972年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毕业后教书评书至今,已经四十余年,始终与书为伍。他在北京大学讲授了30多年的“中国图书出版史”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可以说这部书是他数十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晶。编出一本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带有普及色彩的《中国图书文化史》,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璀璨的图书文化是肖先生多年以来的宿愿。1991年,他在季羡林先生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中之下,出版了一本《中国图书》。2005年,他和杨虎在《中国图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出版要求,增加篇幅,调整体例,订正疏漏,最终以《插图本中国图书史》为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十讲》就是上述作品基础上修订补充完成的。
肖先生认为,中国图书和出版史是永远也研究不完的重要课题。要写一部世界图书出版印刷史,分量最重的一卷就应该是中国卷,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印刷术、图书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中国的图书文化在世界图书出版印刷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地位。肖先生提出,中国图书发展史有十个特点:1.中国是文字典籍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2.中国是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3.中国是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三种技术的国家;4.中国书籍既注意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书籍制度,而且不断发展演变;5.中国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并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就形成了政府、私人、书坊三大系统;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7.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可称得上世界之最的巨帙大书;8.中国的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因此也在典籍保护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9.中国是最早有图书目录并建立了目录学学科体系的国家; 10.中国的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治书之学发达,硕果累累。
该书一大特色是插图多,几乎每页都有插图,有的甚至一页多张。这些插图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该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譬如该书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图书载体”中,“陶器款识”一节就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陶文、西安半坡遗址彩陶文、山东大汶口出土的三角纹彩陶壶以及汉并天下瓦当。“玉石刻辞”一节则有秦代琅琊台刻石拓本、现存最早的刻石实物即唐代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鼓文及拓本、侯马盟书、东汉熹平石经拓片以及曹魏正始石经,特别是后者,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清清楚楚,十分直观。在该书第八讲中,我们能够看到明嘉靖年间所建的专藏皇家档案和重要典籍的皇史宬的照片,这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典型的“金匮石室”式建筑。这些图片弥足珍贵,紧密配合正文,大都具有以图证史的作用。
在图文之外,该书还配有近十张表格。在绪论部分就能看到《中国历代著作统计表》记载了几个主要朝代总著作部数、卷数、平均每百年著作部数以及增长率,从宋到西夏辽金元是-64%,到明是293%,到清代是745%,等等。关于造纸术,历来存在东汉发明和西汉发明二说。该书援引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西汉古纸历年出土情况表”,列举了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发现的罗布淖尔纸到1990年在甘肃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发现的悬泉纸前后八批十五种西汉古纸的发现,既有古纸年代,还有出土年代、地点、尺寸和外观描述,从而对造纸术的发明年代给予了清楚的说明:“早在文景时期纸已可用于书写、绘制地图……蔡伦时代之前不但有纸,而且早已用作书写材料……”
相信读者读到这本书,一定会为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光辉灿烂而感到自豪,也会激起继续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