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得以蓬勃发展,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科学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发展,形成一个研究人类自身学问的重要门类。心理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发展的这一段历史,对于揭示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途径和具体过程,以及心理学在中国早期发展的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中国心理学者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不够系统深入。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学界学人对晚清民国心理学发展的认识日趋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认识到有必要对这一时期心理学发展史及思想史进行抢救式挖掘和整理。河北师范大学阎书昌教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并于2015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近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一书。
从著作的内容来看,该书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同时又融入了一名学者该有的人文情怀。作者下了相当大的工夫来追溯心理学在晚清民国发展的这段历史,发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史资料,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尤其是1872年中国人“执权居士”早于日本人创造性使用“心理(学)”一词这则史料的发掘尤为珍贵。作者在介绍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优秀心理学家时,除了科学、客观地描述其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外,还彰显了这些心理学先驱身上闪现出来的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关切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地激励着一代代心理学工作者勇往直前,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作者坚持将史料考证法、纵横剖析法、系统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全面、客观、细致地考察了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例如,作者在考察一些重要的心理学事件以及一些心理学家的思想、研究成果时运用了档案法,这种方法在西方现代心理学史学界是比较常用的,但目前国内心理学史领域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研究并不多,部分原因是这些档案资料十分匮乏,并且难以获得。作者秉承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尽量找到第一手文献资料来对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例如,作者利用心理学家周先庚的个人档案资料,挖掘出近现代心理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诸多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档案法的运用在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此外,作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心理学史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而是采取国际视野,介绍了东西方心理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心理学发展和国际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从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来说,该书有利于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以及心理学工作者对我国心理学的认同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探索与曲折,中国古代虽然有许多关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的成果,但真正的现代科学却产生于西方世界,心理科学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大量珍贵的心理学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往往停留在思辨或经验总结的层面,并非通过科学实证方法对人开展研究。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缺乏科学心理学生长的土壤。一提起心理学或者著名心理学家,人们脑海里想到的都是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及其创始人。目前关于心理学史的著作中,多是介绍西方的心理学发展历程与成果,介绍我国近代心理学发展的著作并不多见,这极大地挫伤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自信心。在本书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以及中国心理学家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让我们明白,中国心理学是世界科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曾在国际上赢得掌声,这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心理学的认同感和信心。
总之,此书是一部史料翔实、视角独特、非常有价值的中国近代心理学史著作,洋洋洒洒三十万字,内容充实、厚重,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是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此书也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