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清末民初,从湖北黄陂走出的一代名儒范轼、范熙壬父子,就是践行“先忧后乐”格言的范仲淹裔孙的典型代表。在《共和先驱·范熙壬》一书中,作家裴高才、王凤霞援引光绪年间翰林左绍佐的现身说法云:戊戌进士范轼“才足以副其学,学足以昌其诗与文”“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气骨高奇”。而且范轼在范仲淹任知州的故地——饶州,担任统税局总办期间,以范仲淹之心为心,厘定税章,利民利国,颇有口碑。而本书的主人公范熙壬,自幼壮志凌云,承深厚之家学,有“神童”之誉。他自12岁初试科场,15岁时以第二名中秀才。19岁在两湖书院参加乡试,一举成为“父子同科”的举子,并获得光绪皇帝的御赐金匾。
按说,传主父子均是封疆大吏张之洞的得意门生,他们完全可以从此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但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富强,范熙壬毅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开始投身于探寻宪政救国之路:先以初试、复试第一的佳绩考入京师大学堂,继而负笈东瀛,创办《新译界》,翻译《资本论》,从学术的角度探索法治救国之道。他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科学成回国后,在清廷参与编纂法典、修订法律等立宪工作,致力于依法救国。
民国开国时,南北处于战争状态,但范熙壬义无反顾地冒着炮火绕道海路南下沪宁,投向共和怀抱。他先在南京,与黄兴、宋教仁等旧雨,交流民国法制建设构想,接下来出任民国副总统兼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的智囊(总务秘书主任)。南北统一后,他响应孙中山号召,积极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并在湖北第一选区高票当选。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立法与护法的工作之中。当北洋军阀践踏法律与丧权辱国之时,他以凛然正气,敢于同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叫板,公开反对“善后大借款”与“金佛郎案”;曹锟贿选,他不惜抵押住宅作为活动经费,组织正义议员南下,与之针锋相对。即使是遭到搜捕与迫害,他仍愈挫愈勇,抗争到底;李大钊被捕后,他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几遭不测。
书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令人为之动容。那是范轼在弥留之际,曾嘱长子熙壬,望在其身后能将其《秀蕻园集》付梓。范熙壬谨遵其父遗训,将其遗稿先带到京城妥为保管,并加以审校,还请名儒左绍佐作序。后因北平沦陷,他遂将遗稿带到汉口寄存。不料,武汉沦陷前夕,范熙壬猝然暴病而去,诗文集付梓搁置多年。而且他寄存于汉口各处的书籍与文物,大半被倭寇战火所焚。不幸中的万幸,范轼、范熙壬二公的遗稿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并由传主的四子范延中带到台湾,加以整理、补充、加注。台湾实行“戒严”期间,因范熙壬曾在李大钊的介绍下,成为一名特殊共产党员,范延中唯恐遭当局查禁,就带到美国私宅的地下室珍藏。没想到,有一天夜里,小偷以为地下室藏有金银财宝,便撬开了门锁,将范氏文稿翻得狼藉遍地。所幸小偷不谙中文,认为那是不值钱的“废纸”而没有拿走。殊不知,范熙壬代表国会起草的《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营救李大钊的书信原稿,以及他考入京师大学堂的“状元”考卷等珍贵史料,就藏在这几箱“废纸”里。近年,旅台的范延中、范鲛父女会同在大陆的范廻中、范雷父子及其亲属,不仅将《秀蕻园集》《敬胜阁集》出版,还将范氏奇文史料捐赠给大陆博物馆、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校史馆,使范公遗愿变为现实。
七年前,适逢传主诞辰130周年之际,经王士毅教授牵线,范熙壬次女范亚维教授倾力促成作者撰述的《为民喉舌·范熙壬》绣梓。而今,又经范廻中、范雷父子等各方襄助,《共和先驱·范熙壬》于纪念辛亥首义105周年并孙中山150华诞之际出版,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范熙壬这位智者、仁者、勇者的悲壮一生。正所谓:“观其后嗣之善继善述,能光大其先人之绪业,则为之欣然以慰。”
在这部书里,通过叙介范熙壬以天下为己任,肩负着国家的荣光与梦想,承担着历史赋于的责任,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为民请命的史实,尤其是在变法(父子同科、公车上书、创办《新译界》)、立法(参与起草《天坛宪法草案》)、护法(反对“金佛郎案”、反对贿选、营救李大钊)等方面的壮举,展现其先忧后乐的民族脊梁精神与侠义精神。在他身上,既有忠诚于国家社稷的崇高情怀,又有坚守独立人格的坚强意志,更有为法律尊严、人格尊严、个体的独立和人类解放而终身奋战的执着精神。是故,资深诗人王士毅教授欣然题诗以贺。诗云:“裒辑遗篇念在兹,匡时报国浑忘私。九州景仰万家佛,一代风流百世师。”
《共和先驱·范熙壬》,裴高才、王凤霞著,长江出版社2016年3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