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建筑遗产》,3月7日在同济大学举行创刊首发式暨办刊研讨会。该刊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高端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中国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鹏到会致辞。
林鹏董事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科学出版社作为科技出版“国家队”和“科学家的出版社”,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的历史和打造“中国科技出版旗舰”的时代使命,并预祝《建筑遗产》在专家的细心培植和共同开展的有效学术推广下迅速成为行业名刊、大刊,祝愿两家主办方的学术出版合作能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小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傅熹年分别为《建筑遗产》创刊寄语。
吴良镛表示,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今天,更有必要在人居环境学科及建筑遗产领域建立研究与保护的交流媒介,展现其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成果。《建筑遗产》学刊的问世适应时代的需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学术园地。
罗小未表示,过去我们对老建筑保护存在着一些比较简单化的看法,当前城市在旧城更新中,越来越尊重历史,更加强调老建筑的再利用问题,在优化功能中可有多种模式和方法。《建筑遗产》的创办具有开拓性意义,将为今后建筑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工程实践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
傅熹年认为,在当代中国,建设活动威胁到留存至今的大量传统民居等风土建筑遗产与近现代建筑遗产,如何尽可能地抢救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更新理论思路和研究与保护的方法,进行更具现实及未来意义的挑战性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担任《建筑遗产》学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教授担任该刊主编。学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为顾问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协办单位。
据该刊主编常青院士介绍,《建筑遗产》学刊以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和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为愿景,兼具学术探索性、工程示范性和艺术鉴赏性,致力于建构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我国城乡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水准做出贡献。该期刊常设有“研究聚焦”“理论与历史”“遗产图说”“案例解析”等栏目,为季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读者为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以及历史学、文学、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设计者与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建设部门及相关企业界人士,以及各界文化遗产爱好者。
在创刊号2016年第1期上,刊有郑时龄院士撰写的《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反思》和常青院士撰写的《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等文章。郑时龄院士在文中指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起始阶段、实验性保护阶段和当前的深化保护阶段。由于文化传统、管理机制、建筑法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历史形成的现状,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体制和技术问题。常青院士在文中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从基本概念范畴与问题的阐释出发,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这一专业领域的发展主线、前沿及其中西语境差异,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并从中西比较的视角,讨论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空间转化与再生问题。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建筑遗产》围绕期刊定位、办刊思路积极建言献策。专家们指出,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当下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建筑遗产》的创刊,将成为一个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会对中国的遗产保护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办刊中应围绕遗产热点,进一步突出特色,办成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领衔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