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

    百札馆印象

    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读戴宝林的花鸟画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16日   03 版)

        在营口,经常可以看到他的画。虽然戴宝林不是公众人物式的画家,也不是媒体关注的对象,不过,看到他的画,我似乎明白了艺术的意义和中国画的内涵。作画、做人,道理一致,一味沉浸名利的得失,势必会使格调降低;把艺术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心性自然澄明。

        考察戴宝林的美术创作之路,我的感受很深。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求画笔飞扬的画家。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我甚至对他说,他如果写作,也会写出风华的。他笑笑,告诉我,他曾在剧团工作,写过剧本什么的。他还告诉我,年轻时代,读过很多文学书呢。

        文学、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保证。喜欢读书的戴宝林,为什么成为画家,文学对他的影响何在?

        戴宝林是职业军人,转业后,在文化系统工作,担任过剧团团长,艺术馆馆长,美协主席什么的。回眸往昔,他对自己在剧团担任团长的经历深深感慨,组织演出,确定剧目,写作剧本、歌词,并且还要画舞台布景。写作剧本、歌词,画舞台布景都是工作需要,后一种“工作需要”,成为戴宝林最后的选择,他在其中建功立业,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花鸟画画家。

        我看戴宝林的花鸟画,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有生活的人,才能视通万里,观察社会,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戴宝林长时间在部队和基层工作,对人的认知,对大自然的迷恋,对苦难的体验,影响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因此,在他的花鸟画中,有主观的情绪,有象征,有诗意,有浓郁的生命情感。

        其实,中国的传统花鸟画也需要象征,更离不开诗意。只是很多画家沉迷临摹,在画谱中规定自己的图式与结构,有一点轻飘。吴昌硕、齐白石依靠书法题跋和篆刻提升画作的美学特质,在画中,会看到很多画外的“风景”,所以不凡。

        戴宝林靠什么?靠生活,靠体验,靠思想。戴宝林的“牡丹”有动态之感。牡丹,是中国花鸟画中的重要意象,也是一个重要主题。我们愿意在“牡丹”的宁静和端庄中感受高贵与娴雅,或者在艳丽与雍容中,想象人间天堂。戴宝林的“牡丹”不仅仅如此,他的着眼点在枝叶,长短不一的枝叶,是花朵的支撑,在他的眼睛里,这些默默无闻的枝叶,更应该得到尊重。他笔下的枝叶,色彩的层次深深浅浅,时重时淡,有着大地的质朴,大山的坚强。戴宝林的景物花鸟富有个性。笔墨的氤氲,铺展朦胧,笔法的变换,活跃画面。这种不确定性,却让每一位读者领悟到属于自己的体会。

        戴宝林用笔说话,他愿意在客观的陈述里,表达自己的心语。戴宝林的“葡萄”与“牡丹”有异曲同工之妙。“葡萄”与“牡丹”容易画俗,如何避免“葡萄”与“牡丹”的世俗性,关键在于画家本身的理解。把“牡丹”直译成富贵,把“葡萄”看成多子多福,显然有悖于“葡萄”与“牡丹”本身的审美意趣。戴宝林的“葡萄”,能够摆脱中国画简单的象征意义,在于画家本身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葡萄”在多子多福以外,还有更深的人生内涵,比如和谐,团结,友爱,比如健康、快乐、幸福,比如生命的短暂,岁月的无情,等等。

        与戴宝林分别十个月了,还记得我们在营口谈画的时候。有时在微信朋友圈“对话”,他就说,再来营口吧,请你吃饺子。我会立刻答应:好的。的确,营口是我喜爱的地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