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萧振鸣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16日   19 版)

        刚刚过去的2015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属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是奖掖“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其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奖掖“近年来创作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自1901年由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华人获奖的次数也有十数次之多,但大多是物理、化学等科学奖项,而中国本土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作家莫言的获奖。

     

        诺贝尔奖作为对人类科学、文化与和平事业成就的肯定为世界瞩目,不单单是由于其丰厚的奖金,更由于它启示着人类向文明的高阶不断进步,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使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中国近现代作家中,林语堂、老舍、沈从文、胡适、鲁迅等人都曾进入过诺奖评委的眼帘。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地做起小说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陆续出版。鲁迅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杂文近三百万字,译著近三百万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家。

     

        1927年,鲁迅曾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拒绝了。但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始末并不甚清楚,而且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鲁迅谢绝诺奖提名始末

     

        在鲁迅好友许寿裳、学生魏建功的回忆录中都曾记述了这件事。1927年9月中旬,魏建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台静农等都前往祝贺。席间刘半农把台静农叫出去,说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刘半农认为不妥,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于是请台静农写信问鲁迅的意见。9月17日,台静农给鲁迅的信中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时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果断地谢绝了此事。

     

        斯文·赫定(1865—1952)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曾任瑞典学院院士近40年。从1890年起,他多次对中国新疆进行探险考察,1900年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址。1927年至1935年间,斯文·赫定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组考古组主任徐炳旭率中外科学考察队对中国西北进行考察。开始,赫定的考察计划虽然受到北洋政府的批准和支持,但北京的学术界却激烈反对,刘半农就是学术界人士的谈判代表。1927年4月,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达成协议,共同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刘半农被推举为北京考察团理事会负责人。在他与赫定的接触中,赫定谈及推荐中国作家提名诺奖之事。

     

        斯文·赫定是最早将诺贝尔文学奖向中国推荐的学者,他曾于1939年、1940年分别提名胡适、林语堂为诺贝尔候选人。而1927年刘半农托付台静农的事,魏建功在场,他认为“斯文·赫定是用阴谋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诺贝尔奖金的华冕来取悦中国学者是一份现成的人情”。

        鲁迅这样看诺奖

     

        鲁迅在收到台静农的信后,于1927年9月25日,给当时在未名社的台静农回复了一封信,内容如下: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

     

        在这封信中,鲁迅表现了一种平常的心态,认为世界上高水平的作家很多,中国作家与世界还有差距,并认为中国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的人,如果因为是黄皮肤而优待,反而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鲁迅一生除文学创作外,又致力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把世界先进的文化译介到中国来,为中国文学事业的进步做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鲁迅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鲁迅致陈烟桥信)

     

        鲁迅拒受诺奖提名事件的质疑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曾在一次《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中说:“鲁迅的情况纯粹是他的译文跟译本出版非常晚才出现。一直有谣言说鲁迅拒绝提名,瑞典学院因此不给他奖,这个说法完全违反常理。鲁迅自己不肯提名,据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可能是真的,但瑞典学院从来不问任何一名作家愿不愿意接受提名。”他还在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讲座中说:“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

     

        《南方周末》记者就相同的问题采访过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他说:“学院曾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记者又问及提名讯息是否传达给鲁迅本人了,埃斯普马克回答说:“传达过。鲁迅拒绝了。而且鲁迅说中国当时的任何作家都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以证实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事件的真实性。就现存的鲁迅书信及友人回忆史料来看,鲁迅拒绝诺奖提名事件确凿无疑。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如果鲁迅被提名,也不一定就能获奖。但鲁迅的视野是清醒而开阔的,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的经典。中国现在也设立了“鲁迅文学奖”,每次评奖都争议频出,正如鲁迅所说“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淡泊名利,真的是很难做到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