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9日
09
版)
【长篇小说】 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司的上海老头被误会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被绑匪抛入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褶皱之中。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被迫中断,他远离城市文明,褪去文明外衣后,他不得不进行人类的二次进化,在近乎原始蒙昧的匿名天地中艰难求生。王安忆以往的写作偏重写实,《匿名》却试图阐释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王安忆说,这种复杂思辨的书写,又必须找到具象载体,对小说本身负荷提出了很大挑战,简直是一场冒险。《匿名》是对写作的挑战,也是对阅读的挑战。纷繁的生活表象和曲折的故事进程,充满字里行间的对自我、历史、时间、文字的深入思考,枝蔓丛生,念头奔涌。有读者说,这是一部“引起思考的内容比阅读的内容还要多的小说”,不无道理。 |
【纪实】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以纪实写作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近作《二手时间》是她采访问答与口述记录相结合的复调叙事风格的典型体现。书中时间背景是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是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型过程,那些从苏联解体中走过来的干部、医生、军人、作家、学生等等,向作者讲述着他们的生活如何被历史车轮和社会变迁“推搡”得身不由己,精神世界如何有颠覆般的改变。这当中的过程,在看似略显碎片化、口语化的叙事中一点点清晰起来,人物间交叉的多声部的口述赋予这种纪实写作真实的力量,而不同的人物,或者相同的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话题中的表述所流露的差异,也为读者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提供了某种参考。“告别了苏联时代,我们也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我试图听到这出社会主义大戏所有参与者的真实讲述……”作者这样写道。 |
【人物研究】 在国共党史、中共建国史研究方面颇有心得的历史学者杨奎松于前作《忍不住的“关怀”》中将视角转向对1949年前后几位知识分子思想与命运的变化,新作《“边缘人”纪事》中,他的研究和写作对象更是成为几位在1949年前后因时代洪流裹挟、政治运动冲击而载沉载浮的“问题”缠身的“边缘”小人物。这些基于当事人原始档案的研究,结合彼时社会大环境和个人思想波动的走向,冷静、客观呈现历史横截面下的人物个体微观之处。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研究与写作,杨奎松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和我一向重视的史学研究要有人性关怀的观念有关。我们所研究的历史,说到底都是人的历史”。虽然书中涉及的所有姓名和工作单位、地点都做了技术处理,但隔着半世纪的时间回看这些人物的故事,仍然让人有触及灵魂的痛楚和反思。 |
【传记】 由于其所提出的中国历史分期法,内藤湖南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历史学界极为知名。他的“唐宋变革论”(或称“宋代近世说”)在日本乃至世界汉学界几乎被视为定论,在中国学界也广受重视。美国学者傅佛果在书中对内藤湖南的中国历史分期法全貌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对产生这一学说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内藤湖南的一生,前半生是作为记者,后半生是作为大学教授和汉学家。而在傅佛果笔下,打通传主前后两个阶段的则是其作为政论家的身份——传主终生都在摸索中国的前途问题以及日本在其中应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由此,傅佛果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内藤湖南的形象:他热爱和推崇中国文化,但其言论却多有为日本侵略中国张目之处——站在中日之外的第三者的立场上,傅佛果对传主的评价或许更显客观。 |
【经济史】 两个世纪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要么归传统社会共有,要么属于君主或教会。工业革命使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成为历史,旧有的生活方式随之消失。私有产权观念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的发展。有些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则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作者是一位传记作家,他就像为近500年来世界上的土地所有制写传记似的,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流畅的叙事,生动呈现了世界各国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捆绑在土地上,经济增长也愈益不再依赖于土地的产出,“绿色革命”使得粮食问题也不再突出,土地的重要性似乎已大为下降。但是,正如作者指出的,地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所有制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与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尊严均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