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没有人比丰子恺更能深切地体会“逃”这个字,在他的字典里,这个词也许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丰子恺式充满诗意禅理的词语,它当然不是“落荒而逃”的“逃”,更不是“望风而逃”的“逃”,而是“逃隐”、“逃禅”的“逃”,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用来诠释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它既是一种远离,同时也是一种回归。
——书评人李夏恩撰文《逃往何处?——丰子恺的“逃”》表达对丰子恺某种人生哲学的看法(《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1月30日)。
读书人不要以读书为生,你的谋生必须跟读书、写作撇开关系。读书人不妨更超脱地读书,更超脱地写作,只有这样读书人思考问题才能更透彻。否则对你有利的政策,你会不假思索地去拥护,对你有损的政策,你则不假思索地去抵制,不能更加超脱地看待一件事情。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情里面,知识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上海作家小宝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谈到读书人的尊严问题(《小宝:一知半解可能是创造力之母》,《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1月23日)。
这是一部“内在视角”的作品,它不是在为以色列辩护,也不是一味地批判,它很客观,能够直视这个民族的各种思想和作为,让各种人物依次出场,给他们足够的表达时间和空间。中间穿插着作者自己的评论,有赞同,有质疑,也有批评。作者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种种失望和愤怒,他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了。
——历史学者昝涛在书评《以色列面临的四个选项》(《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1月24日)中对以色列作家沙维特所著《我的应许之地》一书有如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