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03日
09
版)
【世界史】 本书是日裔美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入江昭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梳理亚洲-太平洋战争前史,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作者从1920年代初“华盛顿会议体制”的确立讲起,分析了日本何以走上挑战上述国际秩序的道路,从与中国开战,日本日益被国际社会孤立,而伴随着欧洲战事的开启,日本遂陷入与美英领导的民主大国同盟的对抗之中,一步步走向了太平洋战争。本书视野宏阔,把各国决策变化放在国际关系的演化中予以理解;同时重点呈现了日本政治领导层的激烈内斗,以及日本决策的失误。本书对我们理解二战和中日战争史都颇具参考价值,对于思考后起大国如何与国际社会互动也很有镜鉴意义。 |
【回忆录】 这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时隔十几年后,对于自己二战期间曾在布纳-莫诺维茨集中营、后来又从集中营穿越大半个欧洲返回故乡都灵的回忆。这部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记录战争之罪、反思人性之复杂的纪实作品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反响。作者洋溢在文字中的冷静、克制、乐观,有别于很多写及战争中普通人命运的作品那种痛苦、恐惧和绝望。书中记录了一些他在集中营中的生活,但更多笔墨是写他重获“自由身”后,病饿交加的归家之路。沿途那些形形色色劫后余生的人物,在莱维笔下显得鲜活、灵动。这是一部从个人视角回望那段人类历史上不堪劫难的备忘录,也是真实反映战后欧洲底层民众、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生动画卷。 |
【科技史】 在这套书之前,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类著作已有李约瑟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等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林·罗南改编李约瑟著作而成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等。前两套书卷帙浩繁,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而后两套书作为公众读本也各有不足。本套书旨在打造一套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对公众而言较为理想的中国科技史读本。本套书共5卷,凡300余万字。内容上选择一些专题,一个专题一篇文章,精雕细刻,务求深入;读者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对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方面、一个话题有较深的进入。作者队伍则堪称一时之选,例如傅熹年写古代建筑、郭书春写《九章算术》、廖玉群写中医、戴吾三写手工业,都可谓不二人选。 |
【长篇小说】 去年末今年初,这本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出版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小说在相当一部分中国读者中很是热了一阵。这本书当年在美国初版时很快淹没在茫茫书海,但一直不乏知音对此念念不忘,直到2006年在美国再版,它的价值和魅力才慢慢闪现。《斯通纳》既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也没有精妙复杂的叙事技巧,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农家子弟斯通纳到城市求学、留校任教、混迹学术圈再到娶妻生女、生病辞世的一生,这几乎是某种意义上“失败者”的写照。之所以有那么多读者被斯通纳打动,大概是他终其一生都纠结在精神自由和现实束缚之间,那种包围在日常琐碎中的压抑,在生活和事业中灭顶还不甘心奋力呼吸另一种空气的努力,很容易给读者代入感,那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无奈。 |
【绘本】 来自波兰的米热林斯卡和米热林斯基是近年活跃在欧洲儿童插画、绘本领域的艺术家,继此前颇受读者好评的手绘《地图》(人文版)之后,这对夫妇的另一部手绘大作《地下·水下》与前作相比,延续了鲜明的绘画风格、丰富的色彩与庞大的信息量、妙趣横生的表现形式,但想象力、视角与呈现的纵深明显增强。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展示地下、水下世界的绘本,那些动植物、人工管线、工程设施、地质结构,就这样随着横开、大开本的阅读方式渐渐展开,令读者宛如透过一扇风景不断变幻的窗户一窥平日难得一见的神秘世界。绘本、百科全书、地下/水下游记、探险指南,这些都可以是这本书合适的“打开方式”,而亲子共读对这本书而言并不牵强,因为书里面的知识对成年人来说同样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