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究竟怎么用严肃的文字,并且在标注日期的情况下,解释疯狂与爱情呢?”
当年,弗吉尼亚·伍尔夫撰写罗杰·弗莱传记的过程心力交瘁,恼怒之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她一生中享受了小说家特有的待遇,从内心深处描写稍纵即逝的意象、思绪和感觉,但是她发现,纯粹的外部记录构成了传记作者使用的素材,与这样的东西打交道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她不禁问道:怎样才能写出人物传记?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件并没有形诸文字,被记录下来?
当然,一般而言,关于传记的此类疑问是无法回答的。然而,有的人具有天生的本领,可以描写和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内外兼顾,至少给他们的传记作者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即便不能解释,但至少描述了其生活中的“疯狂与爱情”。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是其中一位(“只有一种经历我不能描写,”她曾经写道,“这就是我自己的死亡过程”),伯特兰·罗素是另外一位。
罗素一生著述很多,数量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正式出版的文字卷帙浩繁(最近完成的《伯特兰·罗素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超过了3000项),他留下的文章和信件的数量之巨,甚至更加令人称奇。罗素档案馆估计,该馆收藏的信件多达4万余封。此外,该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笔记、手稿和文件。罗素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于1970年2月2日逝世,离他98岁生日仅仅几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都动笔写作,使用的体裁各式各样,篇幅平均为两三千个单词。
在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献中,也许很多都与他本人有关。暂且撇开罗素为其自传撰写的十余篇文章不谈,他的信件——特别是写给奥托琳·莫里尔的2000余封信件——记录了他的生活、观点和感觉,就详尽和专注程度而言,也许只有弗吉尼亚·伍尔夫可以与之比肩。由此可见,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撰写罗素传记的机会,揭示他人生中的一切(或者不管怎样说,许多)复杂性,揭示他表达爱情和表现疯狂的独特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迄今为止出版的罗素传记都没有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第一本罗素传记是阿兰·伍德撰写的《伯特兰·罗素:充满激情的不可知论者》(该书1957年出版,当时罗素依然在世)。
已经出版的罗素传记还有另外两种,一本是罗纳德·克拉克撰写的《伯特兰·罗素传》(1975年),另一本是卡罗琳·穆尔黑德撰写的《伯特兰·罗素》(1992年)。这两本在资料和出版方面受到的限制比伍德少了一些。然而,两位作者或多或少对罗素在哲学方面的建树缺乏兴趣。
在他的《自传》绪论中,罗素本人提供了理解他的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人生的钥匙,描述了“支配我人生的三种激情,它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
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这些强烈情感如同阵阵狂风,路径全无规则,将我刮到各处,让我掠过极度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
罗纳德·克拉克和卡罗琳·穆尔黑德创作的传记关注了其中两种激情,他们将一种没有必要的限制强加于自身头上,无法充分理解“全无规则的路径”上出现的迂回曲折,无法把握罗素在此提及的“绝望”的准确性质。本书试图探索罗素描述的每一种“疯狂”具有的全部力量,从而以更正确的方式勾勒出它们的路径,探讨他对爱情的需要,展示他对某些知识的渴望,揭示有时在他内心深处出现的参与当时重大政治问题的冲动。这些强烈的激情和紧张状态存在于他的身上,驱使他时而放弃哲学转而追求爱情,时而放弃爱情转而追求政治,时而放弃政治转而追求哲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要了解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必须理解这些激情和紧张状态所包含的力量。
为什么罗素觉得这些强烈的激情是互相冲突的?为什么它们形成的狂风将他刮到截然相反的方向?为了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这些激情在什么程度上是他就另外一个问题作出的别样回应?这个问题就是他对孤立状态和孤独心态的敏锐感知。而且,他在内心深处对精神失常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从而让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致伊迪斯》暗示了类似的感觉,罗素将这首诗歌放在《自传》前面,第一段内容如下:
我长期
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发现狂喜,
我发现苦难,
我发现孤独。
我发现噬咬心灵的孤单痛苦,
然而我没有发现平静。
罗素凭借这三种激情,克服自己的孤独感。与其他个体的接触源于他受到精神失常的恐惧感的威胁,这种恐惧感使他担心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人类总体的交流源于孤独感给他带来的威胁;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源于他日益严重的不可知论,这种不可知论让他的信仰不断丧失,成为他的哲学思想变化的特征(正如他所说的,“远离毕达哥拉斯”)。
在《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中,我将努力去显示——而不是陈述——这些相互冲突的力量以及潜伏其下的恐惧和焦灼。这就是说,我将通过罗素自己的文字,展示他的人生和个性。因此,本书每一页几乎都包含两三段罗素本人的话语。我知道,许多读者将会认为,由此揭示的罗素的个性可能是令人反感的,但是我的目的并不是从负面的角度来展现这个人物。罗素具有许多令我钦佩的品质:例如,他智慧超群,哲学思想明晰而严谨,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和国际和平。然而,对许多对罗素抱有钦佩之情的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去理解上述品质是如何与下述特点共生共存的:他对身边的人表现出令人恐惧的冷酷,他内心深处潜伏着令人心神不安的可怕仇恨。
罗素曾经告诉奥托琳,他觉得最“亲密的”小说人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罗果金——《白痴》中的那个角色,受到仇恨、失望和嫉妒的煎熬,是饱经苦难、行为邪恶的谋杀者。我认为:这个方面揭示了某种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罗素的性格。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这个方面与罗素对哲学的关注一样,并未得到应有的强调。我的主要希望是,通过引述罗素自己的观点,说明这位《数学原则》的作者,这位《数学原理》的合著者是如何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如果说本书描绘的罗素肖像没有原来的那么迷人,那么我希望它是更复杂、更有趣的,而且我相信它是更准确的。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英]瑞·蒙克著,严忠志、欧阳亚丽译,浙江大学出版社8月,1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