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一家大学社的30年:中型出版社发展的一个缩影

    白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2日   06 版)
    范军

        世纪之交,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趋缓,各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诸多因素使以文教类图书为主要经济效益支撑的出版社陷于低谷与迷惘,“如何生存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象征收获的金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迎来了建社30周年。从1985年十来人借款20万元起家,到如今拥有员工140名、注册资金6500万元、年出书500余种、年发行码洋2亿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30年,正是中国大学出版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教育”出版格局

        作为大学出版社,成立的初衷即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因此,教育出版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性。结合母体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确立了“举师范旗帜,铸教育品牌”的理念。

        《高中英语综合练习册》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据退休的老领导回忆,建社之初举步维艰,出版第一本书必须成功,不许失败。考虑到出版社的办社宗旨与方向,结合出版资源和读者对象的广泛度,出版社推出了当时中教市场急需的《高中英语综合练习册》。由于编写质量高、上市时机好,该书首印的5万册3个月内就销售一空。后又加印多次,总发行量超过30万册。

        秉承注重双效的原则,出版社又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文教类图书,如“六年制小学各科备课手册”“各科教与学反馈精编”“三维高效学习法丛书”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初创的“重难点手册”。20多年来,紧跟教育改革步伐,“重难点手册”在编写理念、图书体例、编辑打磨、装帧设计等诸多方面常出常新,始终立于优秀文教图书之列,获得诸多荣誉。2010年开发的“考点同步解读”作为后起之秀,以独树一帜的理念、独具匠心的体例赢得生的认可,畅销全国三十多个省市。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把出版高校教材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以华中师范大学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各学院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社推出了不少高品质的大学教材。《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教程》《中国古典文献学》《英语词汇学教程》《社会学教程》等单品种累计销售10万册以上,成为相关学科的经典教材。“文艺学系列教材”“教师教育系列教材”“21世纪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系列教材”“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经济管理系列教材”等不断壮大,被省内外多所高校选用。

        2001年,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教育专家开发了《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家或地方性教材,由此获得基础教育教材“话语权”,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教育出版领域。2014~2015年,以上三个系列的修订版再次通过教育部或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高职教材、中职教材、幼儿教育板块纳入自己的出版规划。数学、计算机、园林、生物学、经济管理等十个系列支撑起了“华大精制”高职教材品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因品种全、理念新、实用性强成为众多中职学校的首选;“体验阅读”“幼儿操作体验手册”受到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由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造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完整“大教育”出版格局。近年,顺应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的潮流,出版社正在与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长江盘古公司等合作,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出版相结合,组建名师团队、筹备教育培训,拓展大教育出版产业链。

        学术出版践行文化理想

        作为理想主义者,做“书比人长寿”的事业是华师人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跟踪大学的学科发展,挖掘优质学术资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做到了出版与学术相长。1991年,时值辛亥革命8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章开沅教授领导的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推出了800万字的《辛亥人物文集丛书》,受到学界广泛关注。2011年,两家合作推出的31种、近2000万字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再次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自1996年至今,华师社与邢福义教授领衔的语言研究所合作,陆续推出了“华中语学论库”第一至五辑,动态反映了华中语学研究的薪火相传。

        受1995年“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启发,出版社邀请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专家历时四年打磨的《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以高水准获得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持续追踪著名控制与系统理论专家廖晓昕教授的研究成果,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2001年修订再版的《稳定性的数学理论及应用》,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以极高的学术价值荣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关于农村问题的政治学研究力作《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教授等的“村治书系”,以及《湖北通史》《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湖北方言研究丛书”“高考改革研究丛书”“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丛书”“制度德育丛书”“科举学研究丛书”等。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音乐学院等院系全面合作,出版了“灾后社会系统重建研究系列”“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文学院教授文丛”“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库”“教育科学研究系列”“外国语言文学系列”“音乐学研究丛书”等。

        关注现实学术积累之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特别重视文化传承。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110多年历史的知名老校,钱基博、黄侃、冯友兰、包鹭宾、杨东莼、韦卓民、詹剑峰、张舜徽等大师学人,如熠熠群星,在百年老校的历史画卷中闪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范军社长笑称自己是“文化啃老族”“学术啃老族”,对这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的知名大师、学术大家“啃”了一年又一年。1994年,《杨东莼学术论著选》《韦卓民学术论著选》《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张舜徽学术论著选》《詹剑峰学术论著选》组成的“桂岳书系”第一辑出版,拉开了华师出版社打造有分量的精品学术图书的序幕。随后,“韦卓民:康德哲学译著系列”“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新世纪考试学丛书”等陆续推出,在出版界、学术界和读者心中奠定了学术出版的良好形象。进入21世纪,出版社相继策划了规模宏大的《张舜徽集》(20册)、《钱基博集》(25册),可谓“十年磨一剑,砥砺出精品”。《张舜徽集》于2004~2010年出版完毕,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钱基博集》于2011年开始推出,预计2016年完工。《杨东莼文集》《章开沅文集》已经推出。《黄曼君文集》《韦卓民全集》《邢福义文集》……将出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中,镌刻在中国的出版史与学术史上。

        三十年发展道路

        1985-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曲折与光明相伴的创业与发展之路。

        初创阶段,百事待兴。缺资金、缺人才、缺经验、缺选题,第一代华师出版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出版了一批兼具“两个效益”的高校教材、学术著作、文教图书,确立了以教材、学术著作为主,立足本校、兼顾社会的出书方针,为出版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出版社业已开始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顺应改革开放的热潮,出版社进行了建社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革。主要举措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用图书效益和利润指标来替代之前按文字工作量进行考核的方式,促使编辑从书斋“走出去”,改变之前“坐等书稿,来料加工”的工作方式。1992年到1993年,出版社年出书品种翻了一番,从145种增长为284种。这次改革最大的收获之一,还有创立了后来在教辅市场畅销20多年的“重难点手册”品牌。

        世纪之交,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趋缓,各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诸多因素使以文教类图书为主要经济效益支撑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陷于低谷与迷惘。据老同志回忆,2001年最困难的时候,出版社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不足100万元,“如何生存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改革才有出路。这次改革被称为华师出版社历史上的“第二轮目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编辑室为核心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提升了编辑室的规模化、综合化经营水平,并以编辑室运作模式的改革来推动管理、发行机制的全面改革。2002年,出版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首次进行了出版社全员竞聘,实行定岗、定员、定薪。这次改革中跑出来的“黑马”,成功借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发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家级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湖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机器人》5种湖北省地方教材,改变了出版社主要依靠教辅图书盈利的经济结构,拓展了该社的“教育出版”版图。

        2009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进入历史上第三个改革期。2010年1月,职代会通过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岗职工薪酬分配办法(试行)》,打破了事业编制与人事代理编制员工间的薪酬分配壁垒,确定了与职工岗位绩效挂钩、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绩效薪酬体系。2010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挂牌为有限责任公司。随之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通过了《董事会议事规则》《经营班子薪酬分配办法》等,完善了公司治理机构。2011年,出版社大胆创新,在内部进行“产权多元化”探索,以教辅板块为基础成立了华大鸿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机制创新大大激发了组织活力,实现了教辅板块的迅速增长。独立运营四年,华大鸿图公司主营教辅产品2014年的销售码洋已经增长为2010年的2.5倍。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激发的潜力与活力,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社发行码洋从“十一五”期末的9000多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亿元;《张舜徽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分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钱基博集》《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等5套图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汉语读写入门》(越南语)和《汉语听说入门》(越南语)获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资助;数字出版项目“中国民间文化经典数字化及可视化出版”得到国家财政部资金资助,“全媒体在线编辑与适配推送数字出版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互联网+中外诗歌经典出版与传播项目”获得财政部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目前,华师社正在制定“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决定在未来五年继续以教育出版为中心,彰显学术出版特色,走精品化、市场化道路。在书业为主、稳健发展的同时,拓展教育产业链,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提高抗风险能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