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照片中,有一幅是雷州足荣村一些村民在昌公书局读书之照。手机随意拍摄的,很真实,一下子触动了我的思绪,不觉看了好一会儿。积习所使,随口诌成四句:“窗前一照看多时,更引魂神万里驰。举世皆轻读书日,小村风气最堪思。”算不得诗,不过记真实之感而已。
自己所以多感,是因不久前曾到足荣村,参观过昌公书局。足荣村是雷州半岛一个小村庄,我去那里是应邀参加一场纯民间性的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次日即慕名去足荣村参观。足荣全村人家均姓陈,以村里唯一完整留存的老屋作书局,似有不负祖上之望而倡导读书之意。主持者说,设立书局,是为了足荣村的未来。希望乡邻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多读些书,只有多读书,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才会有美好前景。或因其偏远,足荣村较好地保持了善良淳朴的民风。当年苏东坡兄弟在雷州停住过,更有多位文化名人来过雷州,所以当地有着看重文化人、重视读书的风习。
这张照片,据光线和地上的身影,知是晚上灯下读书。那几个中青年村民,在书局里埋头读书,能看出很专注的样子。我转发朋友圈后,引起多位朋友的兴趣和好评。其实此前还有一幅书局照片,也曾使我不由得看了许久。照片中是一位老人,据说是足荣村年纪最大而且有些文化的老人。他背着斗笠,赤着脚,在弯腰细看架上的书。鞋子脱在了门口,是怕弄脏了地板,情状很是动人。两张照片,有限的信息,分明传递出足荣村人对昌公书局的喜爱和对读书的重视。
现在人们常说的读书,或对读书风气的日益忧虑,多就城市而言,主要谈知识界、文化界及市民之读书。其实,当今农村,更需要关注。由南海边的足荣村,我想到了黄河边的我们那个小村。二哥来省城时,每从我处带几本书回去读。有一本书,我告二哥莫要丢了,后来还是丢了。那是他读后被人借去读,借来借去没能收回。虽甚可惜,却由此知道我们村还有一些喜欢读书的人,很是高兴。我的书,能被乡邻辗转阅读,也算物尽其值。农民多无买书习惯,再说附近也没有书店。可惜听说政府花钱建的农村图书室,在许多地方竟成了摆设,没能吸引农民去读书。其中原委,颇耐寻思。
还是说足荣村昌公书局吧。所以叫昌公书局,是因为书局系一位叫陈英昌的老人所办。当地习惯,称老年男子为公,陈英昌就称作英昌公或昌公。书局以昌公命名,却不同于他处的褒扬、纪念等意,而是以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的声誉作保证,宣示书局是真心为村民服务并且一定会办好的。昌公的儿子陈宇,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陈宇开始做生意时,即以其爷爷名字作招牌,用爷爷的品德和声誉取信于人。如果有对不起顾客的地方,那就等于败坏爷爷的好名声。因其诚信,生意越来越好,赚了钱即用来回报故里,在雷州做了好些公益事业,为足荣村办了许多好事。陈英昌办书局,没用儿子的钱,用的全是自己的积蓄。父子俩各尽自身能力做公益。叫书局而没有叫图书室,或欲区别于政府花钱建的图书室,或有又计划做其他文化公益之意。我历来觉得,一个人的品德,除了多读书外,还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此观点在陈英昌父子身上得到又一次验证。自己好歹也算个读书人,对陈英昌先生的尊敬,可以想见。所以在足荣村,我同昌公合影留念,真心祝愿昌公书局越办越好,祝愿足荣村读书风气越来越浓厚。当然,更希望这样的村子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