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从文艺复兴以来便使人们津津乐道。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概念中,似乎中国的文人学子们对科学与文艺的重视,要晚于世界西方;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华民族在科学与文艺方面的求索与创造,其实是非常久远的,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以后历代都有杰出的表现。将科学与文艺相融,也并非西方的专利,在中国亦可谓源远流长,为历代的文人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近现代更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而采用史话的形式,来叙述中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程,详细列举历代科学文艺的代表性人物与经典之作,显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其中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很久以来我们都一直期待着能有这样的史话出现。
最近读到了郑公盾先生《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使人大为惊喜。阅读这部大著,大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这部90多万字的厚重之作,是郑公盾先生的遗作,由其女儿郑维女士精心整理,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用16开精装本隆重推出,堪称是为广大读者做了一件大好事。细读这部大著,概而论之,大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视野广阔,对中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我国是古代科技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的发明,就对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航海与探险开拓活动,火药传进欧洲使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而改变了骑士阶层,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西传也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至于中国的科学文艺,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譬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科学诗篇,《楚辞》中也富有自然科学思想。特别是《楚辞·天问》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天体构造与各种自然现象方面的询问。还有《庄子》也是一部洋溢着科学思想的奇书,《庄子·逍遥游》与《庄子·天下》就述说了宇宙探源与环宇飞行的幻想,有些篇章还表达了原始的相对论观念,闪耀着朴素的自然辩证法光芒。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中,还记载了很多科学寓言,充满哲理,堪称经典。又譬如《山海经》也是一部神奇之书,其中有很多神话植物、奇异动物与氏族部落的记述,其中不乏羽化腾空飞行的科幻想象。又譬如司马迁撰著的《史记》,其中有许多关于古代天文、气象等科技方面的记录,对后来的天文与气象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谓意义深远。汉代刘安《淮南子·览冥训》有女娲补天、《淮南子·本经训》有羿射九日等故事,汉代张衡《灵宪》与晋代干宝《搜神记》有嫦娥奔月的传说,都表现了先民的科幻想象。张衡曾认真地研究科学技术,制作了地动仪、浑天仪,还发明了候风仪,在《灵宪》中还记录了对天体星球的观测统计,是一位令人景仰的汉代科学家与文学艺术家。魏晋之后,科学文艺之作就更多了,如郦道元《水经注》、沈括《梦溪笔谈》、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以及《徐霞客游记》等名著中就有很多科学文艺的内容,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很多文学家和诗人,也都擅长科学文艺的写作,流传后世的名作甚多。
其次是纵横结合,对中国科学文艺发展过程的叙述,既有鸟瞰与概述,也有细致的介绍与审视,还有深入的分析与评论。全书分为九卷,共五十七章,每章又有若干小节。按照科学文艺的发展顺序,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单元,做了系统的描述。前面是绪论,讲述了科学文艺的重要性与发展现状。第二卷分为六章,讲述了先秦时代的科学文艺;第三卷分三章,记叙了秦汉至隋代的科学文艺;第四卷分四章,讲述唐代的科学文艺;第五卷分六章,讲述宋元明时代的科学文艺;第六卷分七章,讲述清代的科学文艺;第七卷分四章,记叙近现代的科学文艺;第八卷和第九卷的章节最多,详细介绍了当代的科学文艺,对当代的重要科普作家和代表作品给予了论述。后面还有两个附录,附录一着重介绍了外国的科学文艺,附录二记录了关于科学幻想小说论文。由此可见此书篇章结构的宏大与严密,以及内容的丰富,使我们对科学文艺的了解有了厚重的立体感。
再者是实事求是,对当代科学文艺的状况作了客观而又真实的记述。譬如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对科学文艺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与伤害,就毫不回避,做了真实的回顾。拨乱反正之后,中国的科学文艺才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进入了创作的春天,才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科普作家。这样的叙述,以正视历史的态度,足以引起我们对文革的反思,十年动乱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也足以告诫我们以后是再也不能让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作者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代科学文艺创造中存在着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严肃地指出了那些借用科学幻想之名,兜售的却是非科学的东西,还有些反映了消极的思想情绪。作者认为科学文艺创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偏离甚至歪曲了科学宗旨,还涉及了精神污染,必须加以克服和纠正,才能使科学文艺更加繁荣灿烂和健康发展。作者的这些分析与批评,可谓观点鲜明,语重心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全书始终说真话,这些都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读了这部大著,使我想到了很多。所谓科学文艺,既是科学又是文学,应是二者密切结合的关系。因为科学文艺是健康的混血产物,所以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科学是民族的筋骨,文艺是民族的风骨。由二者结合而诞生的优秀科学文艺作品,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科学,而且用丰富的想象预示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导着未来的时代。联想到19世纪产业革命之后,法国儒勒·凡尔纳写了《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等约百部科幻作品,之后潜水艇便诞生了,人类发射卫星和登月也都实现了。在世界科学文艺领域,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科学文艺给人们予丰富的启迪,增添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发明动力,助推了科技的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同时也会给予人们观赏的快感和审美的享受。譬如我们走进影院观赏三D大片《阿凡达》,其实就是科学文艺与影视结合而诞生的一部杰作,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为其赞叹称绝。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不仅是为了增加人们的知识,更主要的则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认为科学幻想是一种特殊的自由。当然科学幻想一定要科学依据,才具有科学逻辑和艺术说服力,所以优秀的科学幻想,都是以大量细致而认真的研究推测为基础的。特别在当今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科学文艺的作用也正在日益彰显,科学文艺工作者正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和发展空间。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学文艺一定会更加绚丽和美好。
《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鸿篇巨著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中国科学文艺树碑立传,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科学文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民主与自由的精神是多么重要,这既是科学文艺的灵魂与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走向兴旺繁荣的关键保障。倡导科学与民主、自由的精神,当然并非套话与空话,而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这部史话最为闪光的地方。我曾读过其他领域的一些史话,大都撰写的比较浅显与平淡。因为史话本来就是通俗读物,是为广大爱好者服务的,所以浅显易懂本也无可厚非。而《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却超越了浅显,在流畅耐读的基础上,以洋洋洒洒90多万字的篇幅,显示了厚重与精彩的特色。这样的厚重与精彩,既有绚丽多彩的内容,又有精妙深刻的见解,还有大量珍贵的资料,因而具有了珍藏的价值与便于查阅的功能,这样的大著肯定是会获得读者重视与欢迎的。
这里还应该特别提到作者和整理者的奉献精神,《中国科学文艺史话》是郑公盾先生的毕生心血之作,遗憾的是作者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庆幸的是郑维女士发现了父亲的这部遗作手稿,下决心要将其整理出来,使之问世。郑维女士为此而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与精力,奔波于多处图书馆,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对这部著述进行了仔细的整理、补充和编校,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心愿。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与潜心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也使人赞叹。借此机会,让我们向作者和整理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