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文化的种子》:把“非遗”种进孩子心里

    郑敏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30日   22 版)
    《文化的种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读本》,《文化的种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读本》编写组编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46.00元

        它们并未凝固在过去,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非遗”的影子。

        曾经和几个孩子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他们眼中闪烁出些许迷茫,“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像是古时候很厉害的东西。”“就像京剧那样的吧!”“上一回我们去博物馆参加活动,剪了窗花,这个也是吧?”……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个有些高深的词,他们零零碎碎的描述中,勾勒出一个显得遥远、古老而模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

        相信这个印象不仅仅属于孩子们,也属于很多成年人。但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如果打开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新书《文化的种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读本》,一个生动、鲜活的非遗世界跃然纸上,深入浅出的语言、恰到好处的高清插图、独具匠心的版式设计,将近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精彩娓娓道来——其中不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如南音、木拱廊桥、漳浦剪纸、柘荣剪纸等等。读完这本书,相信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印象:原来,从小吟唱的童谣,元宵节时街头巷尾悬挂的花灯,摆在家中橱柜里的软木画装饰,横跨青山绿水间的廊桥……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并未凝固在过去,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非遗”的影子。“非遗”里包含着祖先的呢喃和叮嘱,也不断吸收着我们今人的声音。

        翻阅《文化的种子》,能够感受到编者对小读者阅读习惯的悉心把握。每一项目的标题便极具吸引力,如“悠悠小说歌神韵绕山涧”“古韵清音梨园戏”“古朴深山竹悠悠百年纸”“青山环抱气象土楼”……精炼而富有诗意,将“非遗”之美、“非遗”之韵渗入小读者心中。开头“小名片”设计,起到“提要”的作用,让小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该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最精到的奥妙;随后的主体介绍文字,则力图像外婆讲的故事那样,通俗易懂而引人入胜。如“晶莹如玉德化瓷”一篇,结尾是这样写的:“德化白瓷并不绚丽夺目,也不妖娆多彩,追求的就是一份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它仿佛一朵淳朴的花,在山头默默开放,却在无心之间,将自己的芳香洒遍了天涯。”这样优美的收尾,也体现了德化白瓷的气质,余韵绵长。文后还精心设计了“非遗加油站”这一环节,或是戏剧的选段、或是民俗的图解、或是优秀作品的鉴赏、或是制作工序的详细展示……本书在有限的篇幅里,从不同角度立体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是一道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非遗大餐”。

        近年来,“非遗”成为一个舆论热点,但也生存危机:它们或陷入无人传承的困境,或面对鲜有人知的尴尬。所以,“非遗”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努力,才不至于让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大海之滨的文化的种子,淹没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洋中。相信小读者翻开这本装帧精美的《文化的种子》时,会产生“发现新大陆”的惊奇;在惊奇之余,更希望小读者能够继续了解、继续探索,甚至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学几个唱腔,剪几张窗花,捏几个瓷杯,逛几座民居……只有这样,这些文化的种子,才能更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