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振兴传统戏曲需解决人才与观众问题

    尹卫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30日   08 版)

        据来自文化部门的统计数据,上世纪的1959年,中国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平均每两年时间消失3个剧种。(见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戏剧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每一个剧种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50多年间共消失82个剧种,意味着诸多戏曲文化信息及精神财富的流失或出现断层,损失足以大矣,可见拯救传统戏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认真分析可看出,所消失的82个剧种主要是民间戏曲,地方特色浓厚。近些年来,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地方戏陷入“苟延残喘”的尴尬境地,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都严重萎缩,人才流失,经费窘境。数据显示,全国有70多个剧种,居然找不到一个专业的演出剧团,只是民间的一些“草台班子”在“走穴”撑门面。

     

        传统戏曲枝繁叶茂根植于群众沃土,笔者以为,拯救和振兴戏曲艺术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有好剧本;二是有人演、有人唱;三是有人看。这归结为两大问题,即人才与观众。

     

        首先要解决人才瓶颈。如今许多地方戏已出现人才断层,老艺人年老体弱,年轻人缺乏兴趣,一些能编能写能演的人才改行流失。培养人才离不开政府支持与政策领航,需四管齐下,第一要加大对戏曲艺术及演出团体的资金扶持,当务之急是召回相关专业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第二要挖掘、整理地方戏的精髓与精华。第三,在高校增加戏曲专业的设置及招生名额,培养年轻人才。第四要定期组织开展国家层面的地方戏汇演及评奖活动,调动编导、演员的积极性,提高演艺质量。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从剧本创作、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方面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各地应将相关政策待遇落实到位,真正做到致力于传统戏曲创作和演出的专业人才有待遇、有荣耀、有责任。

     

        培养人才也离不开师傅精心带徒,戏曲艺术是演功、唱功,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需要千锤百炼方能达到技艺精湛,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机制等调动老艺人带徒弟的积极性,让传统戏曲人才薪火相传,永不断层。

     

        其次要解决观众问题。有些地方戏曲节奏较慢,唱腔、说词等比较难懂,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快节奏时代,一些年轻人对“慢吞水”的戏剧不感兴趣。很显然,如果缺少观众,即便有了好剧本、好演员,传统戏曲也很难传承与振兴。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及戏曲知识的宣贯普及等,增强群众对民间戏剧的兴趣,形成爱看、想看的氛围,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传统戏曲才能根深蒂固,繁花似锦。

     

        南京市大厂区 尹卫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