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是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一个居一隅而籍籍无名的少儿出版社,历经一万余日的修炼,荣膺为“世界最佳童书出版社”,这并非虚构的童话,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故事“说来话长”,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本《世纪告白》。
一个出版社出一本关于自身的“告白”之书,虽非绝无仅有,确实也是少见。不过,当我们知晓了这个出版社栉风沐雨、锲而不舍的修炼历程,从十万元起家到十亿元(销售码洋)的创奇业绩,以及出了无数精品好书、囊括了无数奖项美誉,尤其是伴随着这一切中的很多动人故事、启示性的理念和创意……我们也就觉得,其“告白”乃是顺理成章,而且也是很有意义的了。
这个出版社,就是“卅年创奇不寻常”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且让我们来看两段“告白”——“三年前,刚来社里的时候,我四十八岁,三年过去了,我仿佛不是老了三岁,而是年轻了三岁——我应当是四十五岁。……我得以在将来的日子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说是出版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段激情告白,鲜明反映了“二十一世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归属感和成就感。“此心安处是吾家”,在这里员工们受着自由、宽容和温润的文化濡染,在这里虽时有争论,但更多的是和谐与发展,在这里他们青春焕发、童心复萌,在这里有他们尽抒志趣、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该社有套丛书名为“不老泉”,一个以童书为志业的生机勃勃的出版社,不也有着汩汩涌流而不枯竭的“不老泉”吗?
“嫁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我感到是那么的幸福。我们共同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生了三十多个孩子……我要在这里大声地说:我要嫁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一辈子,我们要永远在一起!”这是作家晓玲叮当的深情告白,因为二十一世纪社对于她的深情,使她刻骨铭心,感念殊深。她的《魔法小仙子》《超级笑笑鼠》,从开始的“灯火阑珊处”,到后来的广受青睐,热销五百万册以及连获大奖,正是凝聚了出版社的几多苦心、精心和匠心,尤其是那殷殷可感的至诚之心,她怎能不跟二十一世纪社“心心相印”呢!
对于任何出版社来说,“经营”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经营”也是有层次之分、文野之别的。二十一世纪社苦心孤诣,将“经营”提到了新的高度,比如“经营作家”就是其中一项。除了前面说到的晓玲叮当,郑渊洁、曹文轩、王晓明……都是其“经营作家”的成功范例。他们还将“经营作家”的触角延伸到海外,邀请外籍图画书作家麦克·洛雷茨前来驻社创作;麦克创作了《好困好困的蛇》等图画书,虽然在审读书稿时,有些学者持否定的意见,然而给孩子们试读却得到一致叫好的回馈,而麦克图画书出版之后不久即荣登“中国童书榜”,则足以证明“经营外国作家”的成功。不仅“经营”中外作家,他们还别出心裁,“经营”书商——组织民营经销商赴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是为“博洛尼亚研修之旅”;这不只是联络书商的感情,更是为了拓展民营经销商的眼界,拉近中国童书和世界童书之间的距离。诸如此类,可见二十一世纪社“经营”的高度和极致。
说到二十一世纪社的一切,几乎都绕不开其“当家人”——社长张秋林。真正有卓识有作为的出版家,对于出版社可谓是举足轻重、命运攸关,如张元济、陈原之于商务印书馆,沈昌文之于三联书店。当然,张秋林跟这几位学者型的前辈出版家,在风格上有所不同,或许和中华书局的李岩较为接近一些,——他们都曾获得中国书业的“创新人物奖”——张秋林属于那种创新型的出版家。正是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胆识,迭出的创意,使二十一世纪社三十年间风生水起,一步步站上了世界童书出版之巅。因此,在这本《世纪告白》中,频频出现“张秋林”的名字,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张秋林有篇文章,题为《理念为王》,他就是个满脑子活跃着“理念”的人。当然,比诸“理念”的提出,更为重要的是“理念”的贯彻,否则的话,“理念”再漂亮,也是空的。比如,他提出“出版社的第一生产力是人才”,可不是说说而已,他自己就毫不含糊地贯彻落实。例如,社里有个无正式编制的聘用员工,他发现该员工思维清晰,对发行业务有独到见解,当即决定免其竞聘考试而直接上岗,后来又突破明文规定,让这无本科学历的聘用工转正,再后来在一片质疑声中,提议此员工出任发行公司总经理;可这位总经理上任之后,却将社长“熟人的儿子”淘汰掉了,社长非但没有责备、怪罪,还照样力挺他“好好干”;此后他也确实以出色的业绩,证明了社长对人才的“不拘一格”,真是做对了。还有那个来自萍乡的女孩,因于社长慧眼识才,不到三十岁就被提拔为“天下童书”的总经理,她领着仅有十个人的团队,在前年创出码洋一亿三千万的骄人业绩。……具有执行力的、生气勃勃的“二十一世纪人”团队,就是这样超常规地打造出来的。
当过大兵的张秋林,做起事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故有同事称之为“风行的秋林”。而作家梅子涵则诙谐地说:“他真是属于梁山好汉之类的,一百零八将里没有他,《水浒传》真是不完整。”其实,张秋林还有另一面,如作家胡平所说的:“温润如玉。”这本书中述及两个细节可为例证——
张秋林曾经历过一段挫跌期,被发落到美术社当编辑;即便身处如此境地,他还不忘帮助别人,当时室里有个编辑正为完不成定额而犯愁,他自告奋勇带着她组到一本《席殊60小时硬笔书法字帖》,此书甫问世即畅销,加印了几十次,那个编辑于是一扫愁云,而且可以“坐着吃”了。
二十一世纪社出过一套《名家寄小读者》,负责这套书的编辑回忆说:“一天夜里十一点了,秋林突然打来电话,说《名家寄小读者》的稿费到期了吧,要赶紧付,尤其是史铁生的。我真有些惊讶了,为他的细心而感慨。”孰料过了没几天,史铁生倏然逝世;张秋林又特别叮嘱那位编辑:“稿酬千万别算错,你代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参加铁生的追思会,多带几本样书。”
于细微处见温润。正是这样的温润,对于其同仁和团队,有着一种自然的感召力,对于作家和读者,则有一种挡不住的亲和力;而在他们创奇的进程中,我们也不仅看到了辉煌夺目的极致,还感到了沁心入怀的情致。读着《告白》,不禁憬然有感:对于出版乃至任何事业,“温润”其实也是不能忽略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