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让孩子们走近经典,做有见识的人

    何勇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23日   15 版)
    何勇: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副总编辑。策划“白马湖书系”“中学生思辨读本”“国际母语教育经典译丛”等多套丛书。

        推荐图书:“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丛书

        对于绘画,郑板桥曾经有过著名的“三竹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画论清晰地道出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眼中之竹”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它的灵动变幻和勃勃生机不断刺激着主体的创作欲望,当这种刺激达到一定量后,“胸中之竹”逐渐发育成型,以致创作主体必然要将这样的欲望不可遏制地表达出来,在经过继续发酵以后,势必通过一种合适的形式定格为“手中之竹”。

        这也可以恰当地解释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基本原理,综观这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即是青少年的生活本身,“胸中之竹”即是其主体认知,“手中之竹”是写作呈现的结果。三者之中,青少年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显然是欠缺的,教育者须为其打开重重门帷,极大地丰富他们知识经验的广度,使其“睁眼看世界”,开其眼界,阔其见闻。“主体认知”是青少年学生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教育者须着力于帮助学生确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质疑、辨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在不断的反思中自我审视,自我成长,成为有见识的人;“见识”的重要性还在于,主体对外界从来不是被动反应的,而是主动地、选择性地、能动地吸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当学生成为有精神深度和高度的“有见识的人”,他们必然会对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又使写作中“老大难”的问题——写作动机迎刃而解。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实际上是一个为写作内容寻觅出恰如其分的语言和写作形式的过程,教育者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抓住了“见识”问题,就是抓住了写作教学的牛鼻子。

        要提升学生的见识,读书就是一条最经济节约的重要途径,自然,经典作品可以担负起教育的重任。所谓经典,就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时间检验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时空穿透性和经久不衰的价值。阅读古今中外已形成定论的经典名篇是今天的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开拓人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典名篇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底子。

        由于漪老师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1-6册)正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追求,这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一个“散”字,让学生广为涉略人类历史精神历程、文化历程中卓有建树的篇章,涵括文学、建筑、体育、艺术、语言、天文、地理、哲学等各门学科,意在使学生建构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散”的珍珠连缀成串的,是编写者们对人类智慧的敬畏和追求,这些经典的篇章,都体现了一代代人对社会、世界和宇宙认知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套丛书的诞生,也直接起源于编写者们对教育实际的把握,当下学生的阅读不仅缺乏体系,而且营养不良,“微时代”使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样的状况使青少年阅读水平低下,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精神品质,这对于未来的国民素质的水准又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就是要在需要点燃的地方添上一把柴火;经典,不仅需要传承,更召唤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拓创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