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和会中西共此心

    程立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16日   19 版)

        以解构理论著称的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2001年造访上海时再次重申黑格尔的偏见——“中国有思想而无哲学”。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而引发了中国哲学界持续多年的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大讨论”。

        一

        虽然中西方哲人的彼此遭遇已经有了近四百年的坎坷历程,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也由来已久从未止歇。许苏民先生多年来潜心于对古今中外哲学经典文本的阐释、研究和自己哲学体系的系统建构,辄有撰述均匠心独运,多有创见,启人深思。他的这本《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通过对中西方约八十位第一流的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殊、辨析、提炼和系统性综合,立足于时代语境在中西方四百年比较哲学研究的广阔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分上下两卷,上卷是西方学者的比较哲学研究,下卷是中国学者的比较哲学研究。从明季西学东渐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该书是一个以中西四百年比较哲学研究为路径构建世界哲学体系的精神织体。作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目前国内学术界流行的所谓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论调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以哲学为爱智才是中西古代哲人的共识。不仅如此,作者还自出机杼地指出日本学者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本就合乎孔子自称哲人、哲人之学即哲学之本义。而且高度称赞这是日本学者坚持其来自中国固有学脉的认祖归宗之举。

        许苏民试图指认:如果确证哲学是吾中华固有之学,那么,以中国文本为依据来建构其哲学思辨的逻辑体系,梳理其逻辑发展进程,也就并不意味着是以西方哲学的理念和范式来诠释中国哲学,而是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要求。作者发现“中国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伦理学、美学诸方面,都有十分辉煌的理论创造。”而从莱布尼茨、诺斯罗普、李约瑟和狄百瑞等举世公认的大哲的中国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受到不带偏见、具有卓越见识的西方哲人何等高度的评价和珍视”。

        作者认为20世纪有远见的西方学者也已经认识到中国哲学既比德国古典哲学优越,也比英国经验论高明。我们尽可对作者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这种哲学表述进行合乎理性的质疑,但是他自成一家之言颇富历史感情的这种正大光明的中国表述不正是“该中国哲学登场”的另外一种生动说明吗?

        二

        “哲学是什么?”对这一元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既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西哲学比较从根本上走出中西哲学“可比”与“不可比”的“比较悖论”的前提和基础。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连大哲学家皮亚杰也一筹莫展:“因为献身于这类(人文社科)学科的学者们对应归入这一名称之下的各分支的意义、范围、甚至统一性,意见颇不一致”。

        许苏民先生通过中西哲学比较了严复、王国维、钱钟书等大学者在哲学领域的影响力和远见卓识。如果说严复“西国哲学所从事着不出老子十二字”肯定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的话,那么,王国维、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论述则为中西哲学思维的普同化提供了价值论和方法论。王国维从哲学有其来自普遍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深层依据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超越并涵盖中西的普世哲学定义“哲学是植根于人性、体现人来对于真善美的理想追求的学说。”而王氏“可爱与可信”的哲学问题的提炼更是激发了作者对这一人类困境孜孜不倦的探究。从本书涉及中德哲学比较中对德国哲学“可爱而不可信”的不厌其烦的强调就可以见其端倪。而钱钟书则从语言学角度推到了黑格尔所谓汉语不如德语丰富的臆说,论证了中国哲学辩证思维的精微学理,雄辩地证明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普同性。

        百年来中国学术话语的变迁,中西融合已经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无法逆转。那些要求摆脱近代以来自然形成的近代中国哲学的话语形式,摒弃译自西方哲学的概念的激进主张,必定会脱离当代中国哲学界的现实。而包括哲学在内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是马克思所说“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大势所趋。正如陈来所指出的这个大势所趋的三个考验:“考验我们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在古今语言的对应、联接、把握上的功力,考验我们如何把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式转化为现代中文学术语言的能力,考验我们把中国哲学思维用语言呈现出来去与西方与世界交流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说,那种拒绝西方哲学概念,准备完全回到固有传统哲学话语的主张,虽然可以成为个别学者的选择,却很难有文化的普遍现实性。更要注意的是,不要使‘拒绝西方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逃避这种考验的借口。”

        三

        本书在理论语言的运用上力求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而不故作高深。这与近年来时髦学者学术语言的枯燥晦涩诘屈聱牙大相径庭。以明白晓畅简洁洗练的语言将中西第一流的哲学家的哲学话语娓娓道来。

        此书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虽属开端发引、拓荒补白,但厚积薄发,积九年之功而终归完璧。作者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走一趟的宏大气派和巨大深沉的通史家风,自觉地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历史进行反思,诚可谓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开山之作。同时,这也是一本简明的近现代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对于中国哲学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深化了对中西近代哲学传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开拓了世界哲学探究的新境界。而在其所关联的当代新儒学研究和西方汉学研究诸方面,皆别开生面,创获良多。

        更为难能的是,苏民先生以中西比较为轴心,裁量古今,视通万里,遍考第一手史料为其基础,以大家手眼,沿波讨源,直指当下时代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和理论困境。其在古今中西的张力中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出路,通过涵化中西传统积极介入当代思想文化论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本土自性和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内原动力。在许苏民看来,这些时代的困境完全可以在融汇中西的理论创造中获得新的理论灵感和实践方向。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许苏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