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未经浸染的童心,是马原向过度发展的世界索要的最可宝贵的东西。
马原也写童话?!
是的,昔日撂出《虚构》《冈底斯的诱惑》《零公里处》《西海的无帆船》等等一批中国先锋经典大作的“写小说的汉人马原”也写童话,而且写得相当之好。你如不信,那就读一读他的最新作品《湾格花原》。在这部童话里,昔日那个锋芒毕露、天马行空的大马不见了,他变得宽容、谦卑、慈爱甚至童心泛滥,其实,这正是马原对当下生活与思考的真实写照。
确切说,《湾格花原》的书名来自马原及其家人的名字:大儿子马大湾,小儿子马格,爱妻小花,以及,马原的原。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南糯山落脚,且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奔波劳顿和2008年的疾患缠身,此时的马原,一切云淡风轻,所以我一点也不惊讶他在继《牛鬼蛇神》《祸福相依》两部复出之作以后,能拿出如此单纯动人的、写给孩子们的“奇书”。尤其是,书名来自他和他的家人,那么,这样一部童话,当然可以视为他献给他们,尤其三岁就来到南糯山“受苦”的马格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不同于书名暗含的真实,善于虚构的马原在这部天真烂漫的童话故事中,为小主人公直接命名湾格花原,一个7岁男孩的名。湾格花原比真实的马格虚长两岁,担得起探险、思考和质问的任务。我们在湾格花原的引领下,和他爸爸的朋友“小风叔叔”一起上路了,这趟征险不是去往神奇的魔域、幽暗的洞穴或失落的宝藏,而是马原当下驻扎的真实的南糯山;与初来乍到、对南糯山不甚了了的博士叔叔小风不同,这片“神秘之地”一直就是湾格花原的游乐场。
马原童话自有马原童话的“叙事圈套”,它撇开一拨孩子上山历险的经典法则,而是让二十来岁的小风叔叔和7岁的湾格花原遭遇种种异类和趣闻:翅膀上有大眼睛的粉色蝴蝶、机灵的竹鼠姑娘、生机勃勃的甜竹、能神奇止血的土半夏、大蜘蛛“长脚”、美丽的水晶球、造房子能手的白蚁、改吃松果的吸血蝙蝠、树洞隔开了人的世界和没有人的世界……
小风叔叔和湾格花原的对峙(对话),非常生动地展现了马原对大自然、对人类、对动物界植物界的种种深思,尤其是,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都干了哪些可怕的事情却还自以为是?更富深意的是,博士小风叔叔对湾格花原的诸多矫正、“谆谆教导”无一不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问题来了,这些矫正、教导对孩子的世界是否有效?答案是否定的。这不,湾格花原都能悄悄和小动物们对话呢,小动物们说什么,他完全能听懂,他说什么,小动物也都明白;小风叔叔呢,这个代表了南糯山之外城市文明的“入侵者”,他被理性思维灌满脑子,口中只有一大堆定义、论断和数据,你分明能感到他和南糯山所代表的乡村文明或大自然最本真状态的诸多不适。
当小风叔叔一再为南糯山所见所闻寻找科学的、逻辑的当然更包括数字上的支点时,这些奇异的事物突然就索然无味了,它们不过是大人世界对神奇之物的强行命名,一次剥夺童趣的经验灌输。难怪湾格花原恨恨地伸伸舌头,“呸,大人!”
在经历种种浪漫而奇幻的遭遇之后,成人和儿童的较劲,最终以湾格花原被邀请前往动物们的元老院而全面胜出。湾格花原忽然明白了:这里就是这个世界(南糯山)的元老院,这个世界里原本就没有一个人——马原通过男孩湾格花原之口告诉我们,人类(大人们)对自然界的蛮横干预是多么愚蠢。“我忽然从心底升起一份怜悯,大人真是可怜!小风叔叔他们真是可怜!他们就没有机会看到真相,他们因此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不懂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看来,马原童话根本不打算让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达成和解。湾格花原自有他的逻辑,排斥着成人们的自以为是和洋洋自得。通过《湾格花原》,我们不难发现逃离了城市文明、隐居深山的著名小说家马原的诸多忧惧与期盼——所谓文明,尤其是后工业文明,诸如被商业力量充斥的城市文明,在面对亘古的森林高山时,显得多么渺小无趣;一颗未经浸染的童心,才是马原向过度发展的世界索要的最可宝贵的东西。
这些命题对于一部童话来说似乎沉重了,好在马原真是怀着十二分的童心写出了它。我能想象他面对电脑时,脸上交织着多么痛切的表情,多么慈祥的笑意。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湾格花原还不仅是马原家人名字的杂凑,更是他在南糯山姑娘寨所造房子和院子的名字,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马原再一次完成着他惊人的人生转折——这个年逾六旬的昔日先锋大将,无比真诚也无比结实地向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