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读者》一书中,郝明义谈自己阅读、理解《红楼梦》的体验时说:读《红楼梦》这种小说,就是你必须经历了自己的沧桑之后,才能看到年轻时候你所没能看到的层次。他举的例子是“笑”:贾政正在家里设宴请酒,锦衣府赵堂官带人来抄家,开始“满脸笑容”,后来“转过一副脸来”,世态炎凉尽在这细微的神情中;郝先生读得很仔细,这类似的情境他多年后也遭遇了,“有一个人笑容可掬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后来也以同样的速度转过一副脸来看着我”,这是职场上的斗争表情。
的确,读的是他人所著之书,参透的却是自己的人生。郝明义先生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了读《平凡的世界》的经历。
能到城里读高中,对乡下人来说是一种福分。于我而言,城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书店,农村里只有商店没有书店,城里基本上每条街都有或租或售的书店。我们学校旁边就开了一家,地方不大,一间小屋子而已,书籍却非常丰富,一排一排的世界名著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架上,散发着特有的气息,太有诱惑性了。午饭晚饭后我常去溜溜,捧起书本如饥似渴,总忘了时间。很多时候,书店里的顾客就我一个,还是来蹭书的。来的次数多,看的时间长,却不曾花钱买书,店员的白眼自然就缠上了我。也许是因为来自乡下,不懂人情世故,或者是已经书迷心窍影响理智,因此我没有对这“白眼”作出精确的解读。我以为,店员是怕有人窃书,警戒而已,我非孔乙己,坚持阅读绝不偷窃,想必店员大可放心吧。
直到有一天,每个书架上都贴了一张小字条,书曰:“本店地小利薄,只看不买者恕不接待。”于是,我自尊心大受刺激,于一日到店后,连看数十部,反复挑选,最终倾尽一周生活费,花十二元五角,购路遥《平凡的世界》一部,雄赳赳气昂昂出门而去。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踏进这家书店半步。
这书买下来后,我就挤出时间来读,这成为我每天最重要的功课。百万字挤在一本书里,字小得如同蚂蚁爬,但读起来依然赏心悦目。晚上停电,冬夜又大寒,但阅读是迷人的,瑟缩在被窝里,露个头在外面,床头粘着蜡烛,我读得入味入心。孙少平初到县城高中的清贫与自尊深深地打动了我。孙少平和郝红梅每次吃饭都是最后两个,他们不想在鲜明的对比中让自己清贫的模样更加突兀,我很幸运,父母能提供给我生活费,叮嘱我吃好吃饱;孙少平酷爱读书,他有机会借到书来读,而我在书店勉强蹭书,我羡慕他;孙少平家境贫困,中断学业,到煤窑挖煤,挣口饭吃,我暗自垂泪……
那时的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男生钟情于武侠,女生留恋于言情,迫于经济压力,基本上都租书。为节省成本,常常是一本书借过来,大家抓紧时间轮流来读。有一回经济出了问题,宿舍里无人去租书,一伙伴苦于无书可读,痛苦难熬。我看同学实在凄凉,便拿出《平凡的世界》递给他。同学面露惊喜之色,公然带到教室偷偷阅读。当晚的卧谈会,不再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路遥和他的孙少平正式登场了。
趁着武侠断炊的空档,《平凡的世界》不可思议地火了起来。同宿舍里疯狂传阅,有同学至少读过三遍。越读越深入,书里的细节也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个同学说,掘堤偷水那一章写得好,淹死了一个在河道里大便的人,气氛紧张逼人又不乏轻松幽默啊;一个同学说,有一年渭河发大水,我们村里糟了灾,小孩子都爬到树上求生,我读了这一章,仿佛重回到那个时光,想来真是后怕。还有同学说,孙少平在山西挖煤,睡大通铺,晚上有人去小便,回来时爬上铺,一滴尿液就滴到下铺孙少平的脸上,写得逼真传神啊。还有同学说,我们村里也有一户人家跟孙少安一样开砖窑,但运气好,孙少安是好人,可好人也抗不过苦命啊……
每个人都读得很用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用自己的遭遇来读,我们读的是小说,看到的是现实。在这小小的宿舍里,路遥打败了金庸,孙少平打败了郭靖,田润叶打败了黄蓉,经典纯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给正在生长的我们提供了必需的精神营养,我们缺乏什么,经典就给予什么。
传阅得多了,书越发旧得快,我一同学为防品相残破,自制一书套套于其上,书曰“细心呵护,请勿折叠”。有一回某生语文课上偷阅此书,被老师发现,大惊,大窘。没想到老师翻了几页,不但不批不缴,还赞曰“有品位”。武侠和言情,哪里有这般优待!
这本书如今还在,就是心头一个念想,让我忘不了那些时光。书里正文前有一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岁月和土地。路遥如此感慨,我也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帮同学,天南海北,或教书,或打工,或商贸,或务农,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这共读的经历?
这两年,据说《平凡的世界》在某高校图书馆长期借阅榜上排前三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这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还有人捧得起这煌煌百万言的巨著?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宿舍阅读《平凡的世界》的经历,我认为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是可信的。在精神缺钙的年代里,《平凡的世界》一定有爬上读者心尖的力量,给人刻骨铭心的印痕。
阅读,就是精神补钙吧。